创业中国编辑:整理出来小本创业12招。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本创业者
典型代表:卫惠
案例回放:江苏高淳一带盛产中华绒螯蟹,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大闸蟹。这种蟹肉质鲜美,但有一个毛病,就是比较娇贵,运输过程中死亡率很高,几百年来这个问题都没有人能够解决,人们对此已经不抱希望。
卫惠是江苏高淳县淳溪村的一个农民,原来是个木匠,有一手做木工的好手艺。卫惠很有商业头脑,不但自己做,还带了若干的徒弟帮着做;不但做工匠,空闲的时候还生产酱菜、炒瓜子、开小商店,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后来有一个原先一起做木工的朋友来找他,说是养大闸蟹赚钱,你有资金,不如我们一起来养螃蟹。卫惠生长在中华绒毛蟹之乡,早知道这玩意儿是金子做成的,只是因为养殖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过去一直不敢动手。现在在这位朋友的鼓动下,加上这么多年做生意有些积蓄,心里有底,卫惠于是决定试一试,拿出10万元,和朋友合作承包了20多亩水面养螃蟹。然而辛苦了半年,到9月收获的时候,两人却是大失所望,原因一是他们的养殖技术不过关,留下的螃蟹没有跑掉的螃蟹多,二是两人以前从来没有涉足过这一行,有好东西找不着销路,只好拜托中间商代销,使收入大打折扣。
但是水面已经租下,投入那么大,已经不能轻易脱身,卫惠决定和朋友一起把养螃蟹的生意继续做下去。这以后两个人分了工,卫惠比较擅于外场,就负责跑销售,朋友坐得住,心比较细,负责养殖。两个人都把希望放在了第二年。到了第二年,形势果然发生了变化,情况慢慢好转。卫惠和朋友1995年开始养螃蟹,到1998年已经基本熟悉了市场,打开了局面,但是赚的钱离卫惠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到2002年时,卫惠的养蟹事业更上层楼。那年8月发生了一件事,使卫惠的养蟹事业在方向上发生了转变。有一天,广州一位客户给陈书多打电话,让他挑上50斤螃蟹空运到广州。到了下午5点钟,对方再次打过来电话,很不高兴地问卫惠怎么发给他的螃蟹有一半都是死的。客户的话说得不太好听,但卫惠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情。虽然50斤螃蟹值不了几个钱,但是耽误人家的事大,这太不合适了。卫惠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心里好像堵了一个大疙瘩。
这件事过了没几天,卫惠在街上闲逛时又碰到一件事,一位南京来的客户在镇上另一家水产公司吵闹,说这家水产公司卖给他们的螃蟹外面都是活的,里面全是死的,做手脚坑人!这件事后来一直闹到了消协,影响很不好。通过这件事,卫惠发现周围为死蟹事件烦恼的不只他一个人。后来他又仔细地了解,还跑到外地了解情况,发现无论是养螃蟹还是卖螃蟹的,几乎无人不为螃蟹运输过程中的死亡感到烦恼,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这触动了卫惠的灵思,我要是能发明一个东西,让螃蟹在运输过程中不再那么容易死亡,这得有多大的市场,就是自己的螃蟹也会好卖得多。卫惠投入了他的研究,他还给自己的研究取了个名字,叫做螃蟹“安居工程”。
螃蟹“安居工程”进展不是很顺利,后来有一次洗澡,肥皂盒掉到地上,受此启发,才做出第一只“螃蟹窝”的胚胎,开始是塑料的,觉得不太理想,然后又改成了铁皮的。为了防止别人假冒,他还故意将“螃蟹窝”做出一些比较复杂的形状。这以后卫惠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做出的“螃蟹窝”不仅可供螃蟹运输,而且可以直接放到笼屉上蒸煮,这解决了很多人想吃螃蟹又怕蟹钳厉害的烦恼。卫惠为他的四类系列螃蟹包装器具包括螃蟹盛装盒、螃蟹运输盒、陶瓷蟹盒和金属盛蟹器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顺利地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专利到手,卫惠立即开始组织大批量生产。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