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清瘦瘦,说话时夹杂着古诗词,这是张祥峰的印象切片。很难想象,这个1976年出生,属龙的28岁年轻人,却拥有几百万的身价,而且正计划着把经营的植物蛋白产业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除了事业,我没什么爱好,惟一让我睡不着觉的就是企业不够大不够强,我一直寻求期待好项目、好机遇的出现。”张祥峰直言不讳。
22岁掘得第一桶金:20多万
1995年,19岁,张祥峰从山东畜牧学院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兽药厂跑业务。刚开始的艰难和对社会的一无所知可想而知,“初入社会,请客户吃饭都不知道上哪个饭店,”张祥峰有些半开玩笑地回忆。
那时主要的业务在大西北,‘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出差就是几个月,一年在济南呆不了几个礼拜。有一次不到20天跑了2万多公里,对于当时跑业务的艰辛,他记忆犹新:从济南到呼和浩特、到成都、到乌鲁木齐、到厦门等。每天都在路上,每天都在辗转,每天都要接触陌生的客户,“那时靠的是毅力和不怕辛劳。”
付出和汗水是成正比的。经过三年多的砺练,到了1998年,他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20多万。“那时,每个月收入都比较可观”,回忆那段披星戴月的日子,张至今还感自豪。
我喜欢看中国富豪榜,当年刘永好、张宏伟印象最深刻,张回忆说,“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正是这些富豪的财富、经历以及故事给了张创业的激励。1998年年底,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开了第一次掘金的地方,倾囊而出20多万的原始积累与济宁一家企业开始了六年的合作。
困难时,挺一挺就能过去
我们供货的厂家是饲料企业,制造饲料需要几十种原料,我们负责生产和供应原料中的植物蛋白等十多种原料,张和他的伙伴选择了农业和饲料产业结合点的半成品加工,这让他们的定位标新立异。当时难度最大的就是产品的市场推广。为了和东北的一家大型饲料企业合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张祥峰远赴东北七八次。
第一次去,面都没让见就碰了钉子回来;第二次去,被告知,已经有固定的供货商,嫌他们的企业规模太小;他们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奔赴东北,通过各种方式沟通;当第八次赴东北时,他们的诚心和坚持不懈感动了那家企业,人家试探性地让他们给供一车皮的货。
最让他们兴奋的是,当年年底,辽宁那家企业让他们发十车皮的货过去。张祥峰不得不贷款进原料加班生产。机遇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当时,那家企业虽有固定的供应商,并合作得非常好,但我们要学会见缝插针,这样就可能成功。
还有一次,他们为天津的一家企业供货,当三车皮的货品到达天津后,被企业认定不合标准,拒绝接货。如果运回来,光运费就一大笔,还不如扔掉呢,但扔掉又与心不忍。万般无奈之下,张带着公司的工人,赶赴天津,租赁了当地的厂房设备重新加工,昼夜不停,与工人吃住一起,用最短的时间完工,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那时做市场的确非常辛苦。为了一个业务,他和朋友曾开着微型面包车远赴廊坊--石家庄--沈阳--长春--大连,一个面包车在高速公路上日夜兼程,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但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公司在超常规成长。
困难时,挺一挺就能过去,张祥峰如此总结。很多的成功就在于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正是由于张祥峰不辞辛劳,在合作的六年中,他积累了数百万的资产。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