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这三到必然无难。
经营之神———王永庆(台湾)
人物简介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
名言:一勤天下无难事。 王永庆经营成功的八个秘诀 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 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 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从王永庆卖大米说起 问:王永庆为什么要卖大米? 答:因为王永庆世代贫农,从小就在贫穷中生活,饥饿中成长,为生计15岁那年只去日本开的米店当伙计,学会了卖大米。(注: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清道光年间,王永庆曾祖父王天来,迫于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并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到台湾后王家世代种茶为生,父亲王长庚也是个贫苦茶农,一年辛辛苦苦劳作,只能勉强度日,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1917年1月9日,王永庆就出生在此。王永庆5岁和父母一起上山捡煤卖钱补贴家用,7岁开始上小学,每天上学前要帮家里做好多事,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满,后来母亲生了妹妹,王永庆每天放学后还得扛一袋几十斤重的饲料回家喂猪。)
问:王永庆怎么会在15岁就离家打工? 答: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供不起他继续上学,就在父亲的茶田里打杂,后来父亲要求其弟弟带王永庆出去闯一闯。于是在1931年,王永庆15岁那年在叔叔的帮助下,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嘉义,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资40元。
王永庆边干活边学习,每天关门后看老板怎么记账、如何核算成本。每天晚上睡觉后就想一天做过的事,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学会就记在脑子里。就这样到春节回家前,王永庆就筹划自己要开一家米店。1932年在父母亲戚的支持下,王永庆带着家里凑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到嘉义开米店。
问:王永庆米店开张后是怎么卖大米的? 答:米店开张后,任凭永庆喊破嗓子,也没卖出去多少,过了几天生意更加冷清。经过观察,王永庆发现大部分顾客都习惯于在一家店买米,而且总是选最近的那一家。他还发现每家的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砾和小石头等杂物,这样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三弟外向善交际,就照顾客人和店面,二弟内向就专挑杂物,他自己则去走街串巷搞推销。不久他们挑过的米开始走俏,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点才能供应得上白天的需求。
一天一位主妇慕名来米店,一下子要买三斗,但因为太重拎不动又改要一斗,王永庆灵机一动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过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有认识王永庆的人就问:“阿庆仔,怎么送米上门吗?”就这样问了几次把王永庆问醒悟了,为什么不送米上门?就这样,米送到后还主动问人家三斗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直接送过来就可以,不用去店里跑了。
这件事后,王永庆把送米上门提到米店经营的日程上来,他开始添置一些运输工具,这样就可以同时送很多家,减少路上消耗的时间。同时他又做了一些精心的统计,比如这家几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送米的时候他会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同时还了解一下顾客家发工资的日子,并记录下来,在他们发了工资一两天内去讨米钱。就这样最多一天可以卖出一百多斗的米,由此王永庆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义广为流传,大家开始争相效仿,王永庆在米店行业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就这样王永庆通过卖大米积累了资金,后又买了碾米设备,在嘉义建了一家碾米厂,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实施“共进共贩”,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都被迫关门。然后王永庆用自己10年辛苦经营的积蓄在家乡附近新店广兴购买了20亩的山林地,在云林大埤和嘉义大溪厝共买了5亩水田。
这应该是王永庆卖大米最完整的故事版本了,我以前听到的也没这么多,这也是王永庆一生最初的创业历程,也是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从小米店到石化王国传奇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永庆发现乡下每户人家养的鸡、鸭、鹅因粮食短缺没有足够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没人愿意收购。王永庆就试着用菜根和粗叶,再去碾米厂买些碎米和稻壳,磨碎了混在一起喂鹅,结果成功了。
王永庆就大量向农户收购瘦鹅,集中饲养两个月后就成七八斤重的肥鹅,结果王永庆又发了笔小财。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派员接管台湾。
1946年初王永庆在嘉义车站附近投资兴建了台湾最大的碾米厂,1946年10月5日正式开张。 然后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二八”事件,此后国民党加强了在台湾的军事统治,对粮食等重要物资严加控制,严禁越区运输粮食。
1947年3月11日,王永庆在运回了一车稻谷后被警局以越区运粮的罪名,拘禁29天,出狱后决定放弃米生意。
此后,王永庆开始做木材生意,因缺乏经验,经营不善而血本无归,在挚友林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度过难关,站稳脚跟,并从原来的木材买卖发展为收购原木与委托加工经营业务。作为一名木材商人,他也加入盗伐林木的行列,后被人告发,台湾警方向他发出了通缉令,王永庆被迫流亡日本。
1949年国民党到了台湾,当时急需要有胆识的企业家来办实业,时任“行政院长”的陈诚力保王永庆回台,让他度过一劫。
王永庆回台后继续做木材生意,由于国民党来台湾带来大量的资金,一到台湾就大兴土木,一时木材价格飞涨,王永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发展,几年间便牟取暴利,从一个小商人发展成为大商人。同时也觉察到了继续做木材生意的风险和危机,并积极准备把资金投工业。
1953年台湾当局设立“经济安全委员会”,负责拟定玻璃、纺织、人造纤维、塑胶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恰好美国政府答应援助台湾5000万美元用于建设。王永庆申请的项目都别人占了,到最后只有一个破产的塑胶厂项目可供王永庆选择,王永庆经过详细考察,走访学者专家,亲自到日本考察,最后得出结论是:塑胶业为基础工业,今后在台湾经济发展阶段作用是巨大的。
1954年王永庆登记设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50万美金,美国援助67万美金。1957年3月,台塑建厂才宣告完成并正式开始生产。
1965年,王永庆相继在冬山建立电石厂及在前镇兴建碱氯厂,以充实制造聚氯乙烯粉所需要的原料。
同年3月,公司股票公开上市。
1965年台塑和南亚公司的产品以势不可挡之势打入日本市场,对日本塑料行业形成致命冲击。 1978年,王永庆自行设计,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了一个大型工厂,开始了台湾石化工厂的整体输出的先例。此后又在美国连续收购工厂。
1980年,王永庆在美国德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料工厂,其中包括氯乙烯和PVC厂各一座,年产量为24万吨。
1981年王永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从卜内门公司手是买下一家氯乙烯厂;不久又在德拉瓦州向史托福石化公司买下一个PVC厂,1982年年底又以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JM塑料管公司的8个PVC下游工厂。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王永庆建立了石化工业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产体系,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塑胶王国。 ……
王永庆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到目前为止他身上还保留着那种旧时代大家长、大地主、大商人印记,但不管世事如何在变,老母鸡自己下蛋孵小鸡的方法永远是最正确的、最管用的。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这三到必然无难。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