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饲料大王———刘永好(四川)
人物简介
刘永好,男,生于1951年,四川省成都市人,刘永好曾是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讲师,1982年以后辞去公职到农村创业。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希望集团总裁。
处世箴言:适者生存;欲速则不达。
成功秘诀: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和更加坚持专注。
第一个梦想泡汤了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1966年,作为年仅15岁的红卫兵小将,刘永好为了跟着老师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亲1949年土改的时候在地摊上买来的,据说还是英国进口的毛料,在父亲和三个哥哥手中辗转了17年后到了刘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样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刘永好把它当成了宝贝。
1980年春节,二哥刘永行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时间,他竟然赚了300块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兄弟们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中国历来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却极度缺乏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说干就干,这是刘氏兄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并不是难事。很快,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起了个名字叫“新意音响”。 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人家出钱,工厂一人一半。没有想到,这个事情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氏兄弟们的美梦胎死腹中。
回农村养鹌鹑去
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创业的强烈愿望却被点燃了。当“万元户”成了刘永好的新理想,那是1982年。做什么呢?搞音响投资大,何况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从养殖业开始做起。于是,在左邻右舍鄙夷不屑的议论声当中,刘永好和兄弟们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
鹌鹑越养越多,下的蛋也越来越多。每天下班回家,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就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偶尔碰到自己的学生,难免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钱包毕竟鼓了起来。刘永好兄弟们一商量,干脆去古家村办一个良种场吧。
别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但是政治觉悟一定要有。为了确保自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拉社会主义后腿”,刘永好跑到县里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钟光林,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
“没啥子问题嘛!”钟光林很开明,紧跟着提了一个条件:“你们要带起10户专业户。”这个没有问题,刘永好也是这么想的。自家没多少钱,吃了定心丸的兄弟们马上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元,结果当头便是一盆冷水,银行不贷!1000元钱对于银行不算个大数,对于刘氏兄弟们却不是个小数。
四人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家中值钱的物件,凑起1000块钱。三哥陈育新(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下乡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老板。为了保险起见,刘永好和大哥、二哥决定随后再跟进。“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没有孵化箱,他们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两公里之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
1983年底,兄弟们一盘点,这一年育新良种厂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
灾难降临
天有不测风云,转过年来,一场“灭顶之灾”骤然而至。
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永好的语气中还是透露出一丝悲凉。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们一碰头,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那次会议,真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最终,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刘永好带着鸡仔去农贸市场卖,一竹筐鸡仔加一个瘦弱的人,撑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寸土不让。刘永好初来乍到,想在他们的身边安营扎寨,门都没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但是,鸡仔是不能带回去了,晚上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一个板凳,坐了一宿。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份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著到不能再执著的时候,事情也就成了。第二天,刘永好终于靠自己的诚恳得到了一个地方。这一天,一竹筐的鸡仔总算是卖完了。
其他的兄弟和刘永好一样,连着十几天,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风雨无阻,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连他们也没有想到,虽然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下雨天里摔得跟泥猴一样,但8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
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被学生看不起的市场小贩,刘永好经历了商业人生的第一次磨难,直接的结果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说好听的,他的内心从此变得坚强起来;说不好听的,他的脸皮从此变得厚起来。无论是内心的坚强还是脸皮的增厚,都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奋起成功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1986年,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重新命名自己的养殖场———“希望”。
成为中国饲料大王
谁能想到,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开山鼻祖竟然是中国首富刘永好。从卖鹌鹑蛋开始,刘永好就积累了一整套散发张贴小广告的经验。“希望”牌饲料一面世,刘永好马上带着自己的小广告下了乡。
刘永好回忆说:“我租了一台刻印机,请一个写字好的朋友写好广告语。创意是我做的,稿子是我写的,刻是我找人刻的,贴是我自己贴的,每家每户猪圈都贴上了我们的广告。后来我们又做墙头广告。我们喊的口号,最开始是‘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后来是‘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奶猪饲料就是精’。那个时候,这种广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别好。”
从此,希望飞速发展,三五年时间,便成为中国饲料业的霸主。
尔后,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刘永好的名字常出现在前十甲!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