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夏季,张向阳辞去原来的工作,筹集了60多万元钱,在乌头驴的原产地---山东省无棣县,租了30多亩荒地,建起了一家乌头驴养殖场。张向阳把当初帮他买乌头驴的经纪人仝秀臣聘请来当了场长。他和仝秀臣一起,要用杂交选育的办法扩群乌头驴。
张向阳:利用级近杂交的办法,通过三代的改良,基本上能够把当地的,毛驴能给它改良成黑色的毛驴,尤其是这个乌驴,它这个种子的基因遗传性能是非常强的。
所谓级近杂交,就是用公乌头驴跟其它品种的母驴杂交,生下的子一代母驴再跟乌头驴杂交,生下的子二代母驴再跟乌头驴杂交,生下的子三代就是乌头驴了。
由于资金短缺,养殖场勉强建起来了,没有电,也没有水,一到夜晚,整个养殖场黑灯瞎火。除了养驴,到15公里外的县城拉水,成了张向阳每天必须要做的事。
张向阳:当时这个地方没有自来水。当时人要吃饭,用水,驴要饮水,所以当时我们从县城往上拉水,拉水过来。每天要拉水。
仝秀臣:断水的时候甚至员工在这儿基本上一天有时候吃一顿饭。
令张向阳欣慰的是,两个月后,他又在无棣县买到了15头乌头驴。但养殖场的资金一天比一天紧张,1000头乌头驴种群的目标离他似乎越来越远。为了养殖场的生计,张向阳又养殖了三粉驴,用卖三粉驴赚的钱,维持养殖场的开销,从而完成自己的最终目的---扩群乌头驴。
2年后,张向阳的养殖场里有了200多头乌头驴,照这样的速度,达到1000头的养殖规模,张向阳至少还需要8年的时间,如果这个时候停下来,还借来的60万恐怕就是他以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如果坚持下去,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8年,而自己要实现的那个目标,此时显得是那么遥远。在张向阳进退两难的时候,那家随意一句话,让他陷进乌头驴繁育的企业又找上门来,局面竟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2006年秋天,东阿县那家阿胶公司决定把阿胶这一传统中医药文化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就在上报材料和实物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张向阳:我通过了解,就他们现在是什么呢,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恢复传统熬胶的传统历史,这个工艺要恢复传统熬胶的工艺,但是现在是万事俱备,就欠乌驴皮。
就在企业到处找米下锅的时候,有人想起两年前张向阳曾经牵来过三头乌头驴,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那些驴还在吗?企业顺藤摸瓜,在无棣县找到了张向阳的养殖场。面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没想到当初的三头乌头驴,竟然发展到200多头的规模。
张向阳也感到很意外,原先自己牵着驴送上门都不要,现在却跑到无棣要买自己的乌头驴,他感到机会来了。
张向阳:你这个需要乌驴皮,目前只有我有,你别的地方不好买,你也买不到,没这么多。
200头乌头驴,几乎相当于3年前全国散养量的总和,张向阳感到自己掌握了一个巨大的资源,这个资源的价值和卖驴的价值是不能相等,看着对方急切地想买他的乌头驴,张向阳却坚决不卖。
阿胶集团副总经理李世忠:说现在我已经不卖了,多高的价格都不卖了,我现在要把这个种群扩张起来。
阿胶公司的人感到很纳闷,张向阳养殖乌头驴不就是想赚钱么?给钱怎么还不卖呢?其实,张向阳要顺势走一步大棋,因为这一刻他决定要经营乌头驴资源而不再卖驴。
张向阳:当时我心里想,发展乌驴,因为毕竟以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发展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现在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你是上市企业,有资金。我这边有驴,有经验,咱们双方能不能看看在一块儿发展这个事情。 阿胶公司的人也看上了张向阳的乌头驴资源,经过协商,很快就答应了张向阳提出的要求。这次,阿胶公司没付钱就牵走了100多头乌头驴,解决了燃眉之急,成功地申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张向阳业从此变得财大气粗,并实现了产业的迅速扩张。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