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管好人呢?很简单,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个“人”,不只只是你的员工,还包括供货商,合作者,银行,政府,经销商,顾客,等等,总之,你的上下游顾客,游戏规则制定者,和你的内部员工通通要考虑进去。换言之,哈哈,内忧外患,一个都不能少~(*^__^*) 这是我会花最大篇幅讲的一点,因为,之前讲的大多数人能做到,可是这一点,99%的企业主做不到。而做到的那些,就成了今天的马云,郭凡生,李嘉诚,吴一坚,牛根生,阿里巴巴,长江实业,美特斯邦威,海尔和蒙牛。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电视机大王吴一坚刚刚到海南的时候身上只有600元,却立志建一座年产20万台的电视机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承诺每年拿出一部分的利益分给政府,同时答应经营25年之后,厂房和设备全部归当地所有,终于获得了一块常年荒废的土地使用权。接着,以预交5%质量保证金的跳进成功地将厂房的建设工程承包了出去。接着,寻找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声明自己签的都是期货,现货10个月后才能提。如果要订货,必须先付一笔定金。由于电视机当时是紧俏商品,这样的条件是十分普遍的。定金打到公司帐户后,吴一坚找到一家专门生产电子元件的大型公司,许诺投产以后85%的电子元件都有这家公司供给,促使起答应先投入部分资金建厂。回到海南后,吴一坚找到当地一家银行,把这些销售合同给他们看。银行看到工厂已开工,产品销路也不成问题,自然美化可说。于是,吴一坚又成功贷款了150万。利用这笔贷款和之前的订金,吴一坚的企业顺利投产。随着第一批电视机投产,他的资产也由600元骤然增加到了3亿。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他首先不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而是站在当地政府,经销商,元件上这些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首先让他们得到切切实实的利益,然后再把他们拉入自己的阵营,寻求共赢合作模式。这也就是“让利”的概念在商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 第七条,让利,是唯一把蛋糕做大的方法。 凡是成功的企业家,第一步思考的必然是如何吃亏,而不是如何赚钱,并且,这个亏要吃在明处,吃的越多人知道越好。这个就要求和媒体朋友们做好公关了,打个比方说,海尔的砸冰箱事件(发现有70多台冰箱不合格而全部砸掉,此事发生后一夜之间海尔名气暴涨),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当然,这个是后话了。大家看过“珠光宝气”吗?像贺峰那样明着吃亏实际上却运筹帷幄的,才是真正值得佩服的。
让利,包括让利给政府,经销商,供应商,顾客,和你的团队。而我首先要讲的是如何让利给自己的团队。 很简单,你今天赚了100万,你自己分走90%,剩下10%分给你的团队,你觉得还会有人为你卖命吗?反过来,如果你自己留下10%,把90%分给替你打江山的团队,再看看结果会是怎样呢?这,就是小企业主和大企业家的差别,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八个字足可囊括一切风云。 慧聪网在刚刚成立的时候,郭凡生就和他的合作者定下规矩,70%的利润分给下属,30%留给持股人。这也是阿里巴巴和蒙牛的信条,只不过后者让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慧聪和阿里巴巴已经成为B2B的门户网站,而蒙牛更是创造了成长奇迹。 愿不愿意让利,不是经营策略的问题,而是胸襟的问题,如果你有着把70%以上利润让给替你打江山的团队的准备(包括职业经理人,管理层,员工,等等),你已经迈向了通向成功的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里我要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我家是经营小企业的,曾经开过一个服装厂不过现在停产了,有一次,老爸和我以及他以前的一个员工吃饭,这个阿姨曾经是管理层的一把好手,后来跳槽另谋高就,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她会跳槽?”后来问老爸,他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人都会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在我看来,没有办法留住员工就是失职。后来注意到,家族企业中的确有很多很多刚刚被培养好就跳槽的员工,而老爸把其归结为外人是很难留下的,因此,公司的管理层多由家族亲戚担任。
这不能不说是家族企业的悲哀。后来我无意中提议多增加一个电子商务人员做B2B,而老爸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家族中寻找合适的人选,而我提议给他们至少10%纯利润的提成(相当于1.5%的销售额),这样如果销售理想的话,这位电子商务人员可以月入将相当可观,而老爸的第一反应就是:“给一千就足够了”,呵呵,可想而之,为什么留不下人了,如果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第一反应都是尽可能的少付工资提成奖金,把他们看做活成本,能留下人才是一件怪事。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