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黄启立的创业故事(萨尼天气生活馆)曾被作为典型,并被中央电台、中国青年报等20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报道,一度声名鹊起。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黄启立创业之路显得困难重重,无奈之下悄然放弃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并走上了就业了道路。然而,就业的成长之路并不能掩盖黄启立内心炙热的创业梦,并在2010年走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之路。
资金积累是二次创业的基础
黄启立毕业于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他在大学校园期间俨然是一位风云人物,声名大噪。但是,他在生活中却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人,早在大一开始,就开始了“业余兼职计划”和“生活节约计划”,黄启立告诉记者,当时大学食堂里打菜时可以打半份,青菜一元六角一份(半份只需一元),土豆二元五角一份(半份只需一元五角),饭是二角一两,一顿饭我只需吃二两(名为二两,实际的量要比二两多很多),加起来总共只需要二元九角。如果是荤菜,则需要三元一份,半份则是二元,加上半份的素菜,总共也只要三元四角一顿饭。黄启立笑称:“二元九角和三元四角的饭菜组合是我最喜欢,也是吃的最多的套餐组合。”
黄启立的生活节约计划并不仅仅表现在他的日常饮食上,也表现在穿着、爱好以及周围的生活圈子等方方面面。黄启立坦言:“与其毫无目的的挥霍,不如有计划的积累,以备日后不时之需。”另外,除了生活上的节俭以外,黄启立还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勤工助学中心的一员,平时在为学院同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很多勤工助学的机会,为资金的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汲取失败教训,学习成功经验
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给了黄启立一次深刻的教训,让他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团队、有人支持、模式创新、开头销售也不错,对于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这真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但真正操作的时候,黄启立才发现,市场的脾气还是没摸透。公司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原来的定位,最后变成了一个小百货的销售店,又没有进货渠道优势,之前希望能够为个人定制“气候用品”,根本就没办法操作。
黄启立最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次他清楚地认识到其实是在开始就把目标顾客定得太狭隘了,以至于后来出现定位模糊等一系列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由于自己经验、资金等不足,要达到连锁经营可谓步履维艰,“其实是急于求成,没有耐心。”黄启立坦言。
黄启立除了汲取创业失败的教训以外,也不断学习着成功人士的宝贵经验,同时也结交了不少创业成功人士。“创业不能盲目,以前就是因为太浮躁了,做任何事情也总是缺乏全面周到的考虑,同时,自己的知识结构也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要求”,黄启立坦言,“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
一年的工作经历让黄启立获益匪浅
黄启立在进行二次创业前,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工作经验,这个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是不容易的。记者了解到,黄启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高科技软件公司,主要从事软件的市场推广工作,也是当时公司里唯一一个在校大学生,并且是被破格录用转正的大学生,这个对于离毕业还有一年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多见的。而另一家就业的公司则是在一家中国连锁业百强的企业做商品主管,也是在校大学期间就直接破格转正录用的。黄启立表示:“在这两家公司工作,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市场推广的重要手段,学到了大公司的企业管理经验,为我今后的创业之路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因势利导、就地起家
黄启立改变了以往创业在城市的想法,认为农村同样具有创业大学生生存的空间,而且会更加有优势。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