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相中马云、投资阿里巴巴,使软银获得几十亿美元回报
台湾首富郭台铭曾经说,马云是一匹会飞的马,飞到了云上,所以叫“马云”。现在,这匹马成了资本市场最红的马,他的公司阿里巴巴蹿上了云端。
买这匹马的人,无疑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软银(中国)就是这样的买主,他们累计的几千万美元投资,已经变成了几十亿美元。
即使是阿里巴巴上市当日,软银(中国)总裁薛村禾和他的团队也正在外奔波,至今也还没来得及开启香槟庆贺一下。软银的另一名合伙人华平当时倒是在北京,边看电视转播,边开启了一瓶红酒。
金庸曾经为阿里巴巴题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现在,很多人在“羡鱼”,而软银早就结好“网”了。
“真的英雄”
一个公开的故事版本是:创业之初,马云被邀请去见一个他“一定要见”的人,去了北京之后,才发现是孙正义。当时是一堆创业者,每个人被允许在孙正义面前讲十分钟他们的生意模式。马云讲到六分钟的时候,孙正义打断,说我要投你们。
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尽管风险投资有风险之名,却一向对风险有着苛刻的审慎态度。
六分钟台面热闹的背后却是精心的调研。“我们投资阿里巴巴是标准动作。”软银合伙人宋安澜说。这意味着市场调查、尽职调查、宏观预测、团队了解等程序一个不少。
薛村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当时电子商务非常热闹。软银(中国)一共和四家公司聊过,每个人的故事都相似。软银同意宏观上的想法,认为这个行业有机会。但是要判断“谁是赢家、凭什么赢”,却大费周章。
尽管孙正义愿一掷千金,但软银日本总部似乎并不愿只押宝阿里巴巴,在这四家中投资了另外一家,并让软银(中国)考虑跟进。薛村禾团队却和总部说,要投就只投马云一家。当时软银总部很多人不理解这一想法。
软银毅然决然最终下注马云,薛村禾说,决定性因素还是落在了人上面。
阿里巴巴的创业团队有18人,这么多人的创业团队是极其少见的,一般公司的创业团队都是两三个人。能把这18个人整在一起创业,本身就说明马云的领导力很强。
“这18个人从马云做中国黄页时就在一起了,不是马云临时‘吹哨子’把他们‘纠集’在一起的。他们不是乌合之众。”薛村禾说。“18棵植物要种在一起都很不容易,更何况18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年轻人,他们还可以一个目标往前走。马云是一个愿意和人分享的人。”
另外,马云居然能在那么早期就把蔡崇信请入帐中,做CFO,也为他“加了分”。蔡崇信耶鲁毕业,做过律师,是欧洲一家投资公司的亚太投资经理,年薪几十万美元却甘愿在马云这里领500元的月薪。
接下来,薛村禾多次在董事会发表对阿里巴巴发展数据的预测,他说自己曾因大胆地在董事会给大家描述阿里巴巴未来成功的蓝图而“臭名昭著”。在2003年阿里巴巴以市值3亿美元融资时,他预测在两年左右公司的价值能高速增长至10亿美元以上。“3亿的估值很便宜。”与软银总部沟通后,软银再度出手投下不少资本。
当时只有一个人相信这样的目标,那就是马云。
2005年中,阿里巴巴合并雅虎(中国)之后,薛村禾曾在软银内部的一个文件中预测,在3年内,阿里巴巴将发展成当时的5倍,市值至少达到200亿美元。“但是我又一次错了,阿里团队又一次推翻了我们的预测,他们用不到2年半的时间完成了目标。”薛村禾如此笑谈,而马云当时并不知道这一预测。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