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生独裁的集权阶段
创业期过后,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开始进入稳步增长的阶段,因此更强调效率。此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组织机构开始按职能划分,财务、激励、预算等相关制度都将完善。管理趋于正规,创业阶段的一些不当的领导方式,某种程度上得以改善。但决策权和指挥权,仍高度集中于“CEO”,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只是执行。
如果说创业阶段属于船小好掉头,事必躬亲和专权都是下意识的话,那么到了集权阶段,“CEO”往往是有意而为的,在他们看来,“公司好不容易做到这个地步,千万不能松劲,这个阶段才是真正的危机四伏。”另外,企业阶段性的成功,也会令他们产生自满的情绪,经常对下属的工作指手画脚,不顾情面地批评,甚至是“骂娘”。
中国上百万家中小型企业,基本都处在这个阶段。集权阶段的危机大多来自于中层,他们常常会抱怨:“天天打报告,凡事要请示,缺少自主能力,没有必要的授权。”他们对这种静止的状态感到不满。长此以往,听指示成为习惯,不愿多管闲事,更不愿承担责任。而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壮大,“CEO”又难于从烦杂的经营决策中脱身。显然,身处这个阶段的“CEO”应该着手培养管理人才,为向授权阶段过渡做准备了。
下属最反感的方式:权力抓得过紧、指手画脚、不重视培训、守着老经验不放、“骂娘”
权利斗争的授权阶段
在企业发展中期,很难简单地评价集权和授权,哪个方式更为有效,这与企业的原始特性大有关联。因此有人说,民营企业中基本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授权。但在跨国企业和依赖资本的新兴企业中,授权却是必经的阶段,而这时的CEO也可以彻底去掉引号,回归其本意。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授权是扩大企业规模的必要条件。当企业发展到规模化运作时,CEO的精力已经逐渐达到边际,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达成企业的目标。因此要抓大而放小。但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授权却是个两难甚至痛苦的抉择,以至于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的授权演变为失控;二是表面授权,实则集权。
两种极端,都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三九集团就是从过分集权到过分授权的失败例子,在快速的多元化经营中,一向独裁的赵新先失去对下属的控制力,进而出现人、财、物和经营上的不协调,形成一个个利益集团。最终,赵新先也从成功的企业家沦为阶下囚。
授权的前提是信任,核心则在于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摩托罗拉大学有关领导力的五个要素中,约束力是其中的核心,执行力、战略规划能力等等,都要围绕这一点展开。在授权阶段,CEO领导力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你所带领的企业的目标是成为卓越的公司,你的团队更不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其中有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在CEO与中高层管理者之间。一方面,下属希望获得更大的权利和施展空间;另一方面,CEO在想什么权该放,放多大的权,争取权利的潜台词,是不是“我这一亩三分地”你别来管呢?金山软件CEO雷军将自己定位在民主外加强势型的领导,他可以充分授权给下属,但一定是以接受监督为前提的,并且保留秋后算账的权利。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