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颁发一个诺贝尔“概念”发明奖,定非国人莫属。产品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编故事。一个个简单的产品,被各种“概念”罩住,不是靠基本性能赢得消费者,而是用所谓神秘的添加功能夺人钱袋。从“三株口服液”“绿谷灵芝孢子粉”到“蒙牛OMP”,手段如出一辙。擅长编情节剧的好莱坞大碗,在中国营销专家面前,恐怕也只有甘拜下风的份了。
按照《青年周末》的报道,一年前就有人质疑“蒙牛OMP”,《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第六期的专题“蒙牛新风波”,则把时间推到了三年前。最早怀疑这个新功能的是一位中学生,经打假英雄方舟子披露,引起“奶业第一炮筒”王丁棉的注意。王发现,这是一种违规添加化学品,“这种谁也说不清的物质,存在着极大的安全担忧”。他发现了蒙牛的用心:用一个暴利产品保本,然后用其他产品打价格战,逼迫其他企业也不得不动歪脑子,添加这样那样的物质来应战。身为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的他,2007年7月6日向卫生部送交了一份《关于核查蒙牛特仑苏奶有关情况的报告》。没有任何回音。他开始孤军奋战,把自己的研究文章挂在南方奶业网上。总计11篇质疑文章,在半个月赢得2400次点击后,就被迫撤掉。一瓶牛奶,十二部委共管,但蒙牛OMP照样天马行空,赚足了消费者的银子。在民间打假者质疑二十个月后,相关部门才做出“违规”判定,蒙牛只是个犯小错的好孩子。
我们应该把最大的敬意送给方舟子。他一直把OMP作为靶子,决心打鬼。他研究发现,这个所谓的“造骨牛奶蛋白”主要成分就是IGF-1,能引发多种癌症。在他面前,蒙牛的虚假宣传伎俩无所遁形。他愤怒发问:欺诈性营销为何无人监管?“要考虑经济危机这个背景下,民族产业保护的问题。”质检总局一位官员的话可谓标准中国式答案。宁愿让民族企业害人,也不能让他倒下。一些肩负为公众把关的政府部门,一屁股坐在企业那边,你还能指望谁呢?
蒙牛的崛起曾经是一个奇迹,在这场风波之后又将如何?《中国新闻周刊》编者的话一锤定音:它苦心经营的品牌如今已经变得“风雨飘摇”。
被溺爱的所谓民族企业任意而为,基本不受约束的企业高管在薪酬上更是探囊取物。当媒体爆出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年薪6616、1万之后,全社会为之震撼。银行、证券、保险已经成为高管薪酬最高的行业。在舆论压力下,政府不得不出台了“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限薪令,规定最高年薪不得超过280万元。这依然是个叫人咂舌的数字。凭什么?为什么?老百姓想不通。第八期《瞭望东方周刊》的社评指出,区分国家资源与高管人员的贡献应当是中国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薪酬设计的常态,但长期被视而不见:一方面,高管充分享受了其所在垄断企业业绩的好处,另一方面,在一些企业中,往往看不到业绩与大部分高管本人密切相关的证据。“如此一来,高额薪酬退化为利益分配的工具”。国企如此,非国有金融企业高管薪酬更容易失控,因为“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自定或变相自定薪酬严重”,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孙群义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财经评论人皮海洲建议,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管理要做到三个挂钩。首先要与国情相结合,要考虑到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情况;其次是要与上市公司的效益挂钩;最后是与上市公司分红挂钩。“限薪令”应逐步细化完善,应考虑将大量的非国有控股企业纳入考核。
对即将出台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人们在期待之余,还有更高的期望:能否做出制度性的安排,限制高管的攫取与挥霍行为?
财产缩水,人们更怕假币。“HD90假钞风波”之后,看见崭新的人民币,老百姓都会起疑。狐疑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存的特征之一。不狐疑者不得生存。据第五期《凤凰周刊》报道,台湾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假币制造基地,岛内十年来即查获近百亿假人民币。制造假人民币猖獗的原因在于,台湾对此类行为以“伪造有价证券罪”论处,最高仅判处五年以上徒刑。报道称,台湾假钞制造高度专业化,民众辨认不易。但专家提醒,防伪并非科技含量越高越好。因为三线防伪中最重要的是大众防伪,“让老百姓一看就能看出差异,才是比较完美的防伪”。货币专家董超说,要让老百姓仅凭肉眼就看出钞票真伪。这要求钞票有一流的品质保证,第一张与最后一张票面人像和颜色永远一样。由于人民币印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人民币自身一直存在肉眼就能察觉出来的品相差异”。专家警告,人民币的品质与品相问题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必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大敌。
国际化依旧是主流财经杂志关注的焦点。2009年2月6日,上汽并购的韩国企业双龙申请破产重组,至此,一起混杂了市场突变、劳资纠纷、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技术之争以及中国汽车企业发展道路抉择的大并购,在四年后终以两败俱伤而落幕,第四期《财经》杂志评论道,这“堪为中国企业并购史的一部经典教材”。资本能收购资产,却很难收买人心。强势的韩国工会及其所代表的利益团体,运用中国人所熟悉的斗争方式,击碎了胡茂元的汽车梦。
对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而言,另一场国内大重组却渐现曙光。《环球企业家》报道称,上汽集团与南汽的整合,经历近一年多的磨合,步入正轨。两大国企的全方位对接有诸多枝蔓,但在胡茂元看来,文化的融合才是二者融为一体的基础。善于将不同的利益与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的胡茂元,自信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解决好,我不退休。”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