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爆发后,当事者立即站出来辩解,往往会给人以“掩耳盗铃”的感觉,而专业和权威部门出具证明与报告,为其“洗冤”——因为即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往往能令人信服。事实上,这是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屡试不爽的危机公关之道。如2006年的宝洁公司化妆品SK-II以及今年强生婴幼儿用品被指含有毒物质事件,全是走上层“路线”,根本不去理会外界是如何义愤填膺。
不过,王老吉事件本身也有值得玩味之处。恰恰一年之间,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当然容易让人产生其被暗算的怀疑。地震中捐献1亿元的捐献,王老吉成功运用网络营销,短短一年间发展成百亿元的市场规模——2003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是6亿元,到2008年,销售额猛增到120亿元,成为瓶装饮料的第一名。树大招风,面对王老吉火箭般的蹿升,竞争对手如何眼红可想而出,想为其设置绊脚石或置其于死地肯定不在少数。所以,王老吉“夏枯草”危机的源头,颇有些让人难以琢磨的意味。但无论如何,王老吉这次危机公关实践,为互动传播时代下的成功危机公关提供了注脚,其表现也将为其他企业再次提供生动案例。
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遭遇到各个方面的危机。政策环境变化、产品质量问题、自身管理不善、同业竞争等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通过一些瞬间爆发的事件,让企业陷于危机之中。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可是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确实需要补课。想当初,光明乳业却在“回锅奶”、“早产奶”事件中,高调反击却适得其反,危机不是大事化小,反而“小事被放大”,淹没于口诛笔伐之中。同样是食品行业,光明与王老吉的危机公关,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难道这不值得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反思吗?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