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沈文荣档案
中国大陆新首富沈文荣个人简介
沈文荣,1968年从江苏沙洲县锦丰棉花加工机械学校毕业后进入沙洲县锦丰镇轧花剥绒厂,1974年升任副厂长,筹建轧花厂的轧钢车间;1984年担任从轧花厂独立出来的沙洲县钢铁厂厂长,并带领该厂以窗框钢产品打开市场。1986年,沙洲撤县,改为张家港市,沙洲县钢铁厂也更名为张家港市钢铁厂,并于1992年组建江苏沙钢集团,沈文荣出任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1993年2月,他又当选为张家港市政协主席,1997年12月,出任张家港市委副书记。2001年,沙钢集团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张家港市政府持股25%,沙钢职工持股30%,管理层共同持股45%,其中沈文荣持股17.28%。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又将部分股权转让给沈文荣,沈的股份上升到29.8%,成为沙钢第一大股东。
企业档案 沙钢集团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生产基地、江苏省最大的企业集团、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2008年完成炼铁1877万吨、炼钢2330万吨、轧材205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52亿元、利税148亿元;粗钢产量名列全球第10位
持有沙钢集团29.8%股权的沈文荣,以200亿元的财富成为7年来首次问鼎中国首富宝座的传统制造业富人。在民企生存环境并不理想的钢铁行业,沙钢集团能迅速成长为全国第三大钢铁企业,一方面得益于“钢铁沙皇”沈文荣以强悍个性带领沙钢超常规成长,另一方面来自沙钢持续的并购。不过,由于一直未能上市,沙钢只能采用现金并购的方式,这为其带来了较行内国企更高的负债率。目前看,沙钢有意将旗下资产借ST张铜上市,但由于资产规模庞大,谋求IPO仍将是其终极目标。
2008年,随着金融、地产、科技等板块估值泡沫的破裂,一大批曾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财富新贵因身家大幅缩水以致在“500富人榜”上的名次下滑甚至名落孙山,而传统行业尤其是尚未上市的企业,因本身估值偏低,所受影响较小,其控制人的财富缩水较少甚至仍然升值,名次得到提升。持有沙钢集团29.8%股权的沈文荣即是如此,他以200亿元的财富问鼎今年的“500富人榜”首富。
不过,成为首富,沈文荣有足够的底气。25年间,沈文荣领导下的沙钢,由默默无闻的地方轧钢小厂从苏南数以千计的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可以与宝钢、鞍钢一较高低的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数据显示,2008年沙钢完成炼铁1877万吨、炼钢2330万吨、轧材2057万吨;粗钢产量在全球钢铁企业中名列第10位;实现销售收入1452亿元、利税148亿元。
事实上,民营钢铁企业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并不理想。钢铁行业作为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始终存在国资与民间资本的博弈,而国家对国有钢铁企业政策上的倾斜,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营钢铁企业的成长空间。有研究认为,铁本事件以前,国资钢铁与民营钢铁大有平分秋色之势,而在此之后,民营钢铁被迫沉寂了数年之久,国资钢铁则借助行业上升的景气周期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纷纷通过并购方式扩大产能。那么,在此背景下生存的沙钢,何以发展壮大?
“钢铁沙皇”为沙钢沉淀强悍基因
被业界称为“钢铁沙皇”的沈文荣,1968年中专毕业后成为沙钢前身—江苏省沙洲县锦丰扎花剥绒厂的一名钳工,其后不断升迁,1983年在钢铁厂正式与母厂扎花厂分开的当口,出任钢铁厂副厂长,次年7月扶正。从此,沈文荣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即便后来官至张家港市政协主席和市委副书记,沈文荣也将仕途上的发展称为副业,并将办公室一直设在沙钢。其后的25年间,沈文荣强悍的个性不断融入沙钢,并沉淀成沙钢强悍的基因。
盘点沙钢的发展史,完全可以用野蛮成长来形容,而这背后所折射的正是沈文荣及沙钢的强悍基因。1984年,甫一上台的沈文荣就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到1988年,沙钢已经建成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窗框钢产品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一度成为该细分市场的价格制定者。1988年底,当沙钢积累了1亿多元资金时,沈文荣把家底都砸进去,从英国购买了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沈文荣破釜沉舟地说:“就是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沈文荣和沙钢是幸运的,这一项目1992年投产后不久,适逢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国迎来了基础建设的高潮,3亿元投资不到3年就全部收回。2002年,沙钢又以2.2亿元从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