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沙钢2007年还进行了一桩并不起眼的收购,即收购年产钢30万吨左右的常州鑫瑞特钢51%的股份。其30万吨的产能规模本不在沙钢视野之内,但鑫瑞特钢代管的铁本老厂有120万吨产能,由此显然可以看出沙钢的醉翁之意。事实上,沙钢对外公布的2500万吨产能,已将鑫瑞特钢和铁本老厂的2007年钢铁产量计入在内。
此外,2007年春节前后,沙钢还对地处辽宁凌源的凌钢股份(600231)发出收购意向,但因地缘经济关系,凌钢股份最终花落辽宁本地国企鞍钢集团。
通过上述收购,沙钢集团获得的新钢铁产能分别为300万吨、250万吨和500万吨,使自身产能达到2500万吨,仅次于宝钢、鞍钢及新近挂牌的河北钢铁。沈文荣曾说:“只要沙钢有米塔尔1/2宽松的国际融资条件,我仅在中国收购,年产量就能达到1亿吨。”由此可见他的气魄。
后续成长取决于能否上市
不过,外延式的增长路径也给沙钢的资金链带来不小的压力。由于沙钢尚未上市,因此在所有的收购活动中,沙钢只能以现金为支付手段,而不能使用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换股方式。资料显示,沙钢为收购江苏淮钢、永兴钢铁、江苏永钢以及鑫瑞特钢累计支付了超过50亿元的现金。
现金收购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对于尚未上市的沙钢而言,用于收购的现金只能来源于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这使得沙钢的负债率远高于同等规模的上市公司水平(图1),且不论资金成本,过高的负债率对沙钢的内生式和外延式增长都会产生抑制作用。
根据国家产业规划要求,建设炼铁、炼钢、轧钢等项目,企业自有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40%及以上。另一方面,沙钢的大规模收购发生在本轮钢铁景气周期的最高潮,高昂的收购价格挤占了沙钢宝贵的现金流,这使沙钢在2008年的钢铁寒冬中,除自保外没有余力收购其余濒临倒闭的钢企,错失低成本扩张的好时机。同时,沙钢也不得不大规模限产以及裁员。
事实上,业界对于沙钢已有和未来的收购计划不无担忧,原因是沙钢至今没有一个融资平台,收购完全采用现金模式。在业界看来,短期内连续收购理应推高沙钢的负债率,使其资金链趋紧。若遭遇钢价下滑、市场不景气或整合不力,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远离资本市场是沙钢发展的最大瓶颈,打通资本市场的通道成为沙钢的迫切需求。2008年12月,ST张铜(002075)发布公告称,将以1.78元/股的价格向沙钢定向发行约12.54亿股,以22.3亿元的价格向沙钢集团收购其持有的约64%的江苏淮钢股份。目前相关工作进展顺利,2009年4月底前可完成资产重组审计等工作。这被业界认为是沙钢借助ST张铜上市的第一步。不过,对于资产规模庞大的沙钢集团而言,ST张铜显然不是终极目标,谋求IPO上市将是沙钢集团未来几年的看点。
不过,民营钢铁企业的身份让沙钢的上市路增添无数曲折。原属集体企业的沙钢集团,2001年后实行了三次改制,目前国有股东已全部退出,企业彻底完成私有化,以沈文荣为首的管理层实现了对沙钢的绝对控制(图2)。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