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使用最少的服务人员,从而最大化降低人员费用。
(5)建有居民家庭消费数据库,了解区域内每一个家庭的消费特点,并通过因特网适时与居民沟通。
(6)由于充分获得了居民的信任,居民购买行为就像是在自家的储藏间里随时拿取东西一样不假思索和随心所欲。
(7)坚持最低利润率,所有的商品都以最低价供应,居民无需比较,其售价肯定低于其他商店。
(8)尽可能地增加连锁营业网点,从而获得规模采购优势,同时不向供应商收取不合理的费用,从而争取供应商大力配合自身对顾客的让利行动。
(9)协助商店所在地居民委员会建设和谐社区。
(10)为特定顾客(老人、残疾人、较大量的购买者)提供免费送货上门服务。
事实上,在现实中,这种模式已在逐渐形成。比如,在许多居民小区里面或者附近,已经存在一些便民商店,这些商店的主人们为了与超市竞争,采取了更多的商品、更低的定价、给予顾客更多的附加价值(如送货上门、礼貌待客)的策略组合。看样子,它们比那些大型零售商更懂商业,他们缺少的只是资金。
一些著名的零售商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上海的联华和来自外域的7-11便利店。在大卖场盛行之时,它们采取了更加贴近顾客的策略:更多的营业网点,每一个营业网点的营业面积都不大(7-11为100平方米左右,联华有的商店甚至只有几十平方米),用尽可能少的空间陈列尽可能多的商品,使用尽可能少的工作人员,采取尽可能低的商品售价。于是它们实现了超速增长。虽然联华和7-11目前的业态还保留着小型化超市的特征,但别急,下一步竞争一定会使它们向“居民生活品供应仓库”这种零售业态靠近,当然,成功者不一定就是它们。
营销策略组合分析
在“居民生活品供应仓库”营销思路中,“离消费者最近”是排在第一位的,它是零售企业对“零级渠道”的实践。如前所述,在零售业的前几轮竞争中,零售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一步一步缩小:建设在大城市近郊的量贩店与顾客的距离最远,尽管它以其丰富的商品、人性化的购物方式、低廉的商品售价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但消费者需要驾车或乘车走很远的路、花较多的时间才能得到商品;随后建在城市中心商圈的大卖场相对于建在城市近郊的量贩店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就近了一步,即消费者到这只需走一半的路程()便能得到商品;再后来,开设在社区附近的次量级超市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消费者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走出居民小区便能得到商品;而这一回,当“居民生活供应仓库”出现以后,居民只需迈出家门甚至无需迈出家门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商品。
这种营销方式的第二个“亮点”是商品销售定价和企业的利润获取方式。开在居民区内或其附近的“居民生活品供应仓库”,要想居民到其中购物或愿意打电话让其送货上门的一个条件是,它的商品价格不能高于其他商场,如果高了,那么小区内对价格敏感而又有时间的居民可能情愿多走些路,到更便宜的商店购买。所以这个“仓库”所销售的商品只能采取低价原则。低价销售又能保证企业有利润,只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手段:一是增加产品的先进性和多样化,追求产品规模效应和赢利组合效应;二是通过低价位,改善服务方式,提供更多的满足需求的机会,以及通过传播更先进的消费理念来赢得顾客忠诚;三是通过更有效地使用店面、设备和人员,减少商业性广告,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四是彻底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同供应商之间发展成为类似于戴尔和耐克与其供应商之间的那种伙伴式关系,从而获得供应商对这种模式的支持。
产品的先进性和多样化是这种营销方式成功的重要变量。产品的先进性和多样化会怎样体现呢?它将不是产品越高级越好,也不是供应品的品种越多越好。产品的先进性应体现在主要供应绝大多数居民家庭需要的产品(可以通过小区内居民调研或请居民推荐的方式来实现),以及只采购那些居民认可的,符合绿色、健康、环保概念的产品(由这类商店主办的“社区商务网站”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产品的多样化将不再体现在供应更多的同类产品,更不是让所有的品牌参与竞争,而是在征求社区内居民意见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产品门类或有限的产品种类和品种。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供应商在竞争过程中的损失和销售费用,从而使供应商愿意更多地配合自己让利给顾客。与此同时,商店还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要求集中采购时令性商品(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春节的鸡、鸭、鱼、肉,等等)或不宜在零售店出售的大件商品(如电器、家具等),因为由商店出面或以商店的名义采购这些商品,价格可以更加便宜。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