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丁瑞勇一筹莫展时,很凑巧的,他恰好收看了一档中央2台的电视节目,因此听说了有个叫YBC的公益组织能给无息贷款。
激动之下,丁瑞勇立刻打电话去询问,随后他开始按要求写计划书。
“在审批之前,评委们会研究我的计划书。我当时写得特详细,列了很多数据,比如每亩的施种量、具体的管理措施、播种时间、收获时间什么的。可能是觉得我写得挺诚恳,一次就通过了。”
就这样,丁瑞勇拿到了他特需要的5万块“项目资金”,还被配备了一名农业公司的老总当导师。他承包了上百亩土地,开始了自己所谓的“丁毛豆”生涯。
最忙的时候,他也曾管理过一百多人的“临时工”。
“那是农忙时。我们需要找人时,会去各个村的村委会。每个村都有个大喇叭,用那广播下,比如说明天哪里需要摘毛豆、早晨几点开始、摘一斤多少钱。第二天我提前到地里,一般能来上百人。我现场再阐述下要求,比如不能把叶儿摘在里面,不太鼓的不要往里揪了等等。这样,他们就下地了。我和家人主要负责监察的工作。我们这相当于形成产业链了,来摘毛豆的人都很熟练,两毛五角钱摘一斤,大半天功夫,一个人能挣到70块钱。”
经历了去年的成功创业,“丁毛豆”开始计划起更长远的目标。他今年希望能扩大种植规模,也想尝试着扩展加工业务。
“北京有些企业在搞毛豆的加工,比如冷冻起来,冬天也能吃。我想试着跟他们谈谈,能否让他们以合理价格收购。”
一说到毛豆的“长远未来”,丁瑞勇就滔滔不绝起来。记者好不容易插嘴问了句:会不会有特苦、特难熬的时候?对方立刻反问:“为什么?没觉得呀。以前上班时,我感觉比现在还累。每年4月到9月是种毛豆和销售期,等把毛豆卖完了,我能清闲上大半年呢。”
■为推销帆布包,一度在网上发软广告
在《青年周末》记者采访的所有创业者中,梁岩或许是最有文艺青年范儿的一个。
1月19日傍晚,戴着全黑绒线帽、穿着红黑相间的板鞋,梁岩出现在他位于鼓楼的创意店铺里。
梁岩的创业梦开始于2002年底,当时他从西安到北京工作,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
“那时做平面设计的薪水比较不错,一月能拿3000元到5000元左右,我自己再接点小私活,过得也还算滋润。”
可这样的“小日子”梁岩很快过不下去了。“一来工作压力很大,二来我的创意总是被一些客户无情地抹杀。快到2002年底时,我就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梁岩的想法刚一漏口风,家里有些急:“父母不太支持,他们觉得我拿的薪水还不错,希望我踏踏实实多干几年。他们老一辈人都那么想的,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最重要,总觉得我是在冒险。”
尽管如此,梁岩还是说服了父母,拉到了家里的资助。
2003年,因为听到一个朋友说石家庄是北方纺织业的重镇,考虑到自己主做创意帆布包,石家庄的人工和厂房费都较为便宜。他把“生产基地”搬到了石家庄,在那里雇了两个下岗女工帮他缝制自己设计的环保袋,可自己还留在北京开发“商机”。虽然累得两头跑,梁岩还是颇为自豪,他说:“当时,我想我可能是最早做环保袋产品的设计师了。”
有了产品,梁岩最大的苦恼随之而来,那就是没有销路,因为创意产品缺乏相应的市场空间。
起初,梁岩把产品放到淘宝上卖。当时网购并未风行,淘宝没给他带来太大收益。
梁岩转而把目光投向一些时尚网站,发了些软广告。“就是让一个小女孩背着我设计的包,看起来像很随意的生活照。这样就会有人留言问:‘这包真好看,哪买的?’”渐渐地,梁岩积攒起了些“粉丝”,一些南方的个性小店店主开始向他订购创意包。
再此后,每逢“五一”、“十一”的摇滚音乐节,梁岩都会去“练摊”,渐渐打出了名声。
用他的话说,“基本上能赚口饭吃了。”
目前,梁岩的小店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创业期,也终于把石家庄的生产基地搬到了北京。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