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李文博的简历,发现他的求学经历很是坎坷:1996年-2000年,在山东省商校上中专,学会计专业;2000年-2002年,考入山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班;2002年,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山东轻工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班。
“从上中专的时候,我就折腾着挣钱,可能我天生就喜欢做生意吧。”李文博回忆说,1997年他刚17岁的时候,还在上中专的他自学了一些股票方面的知识,就带着帮人装电脑挣的3000元钱杀进了股市。那时候还没有传呼,又得上课,只能趁着课间时,跑到学校附近的股票交易大厅里瞅上一眼,再急匆匆地跑回学校上课。“我记得最爽的一次是两天挣了2000元,对于一个17岁的学生来说,200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埃”到1999年,在股市上他已经积累了几万元,“这也是我最初的一笔积累”。
1998年,李文博迷上了网络。“一开始也是聊天促使的。”李文博毫不避讳地说,后来发现上网聊天很无聊,就开始学习制作网站,并开始接触一些商业网站,在网上查资料、看项目,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我是阿里巴巴网站最早的一批会员,这些对我后来的创业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准备。”当时他的大多数同学都迷恋于看小说、玩游戏、上网聊天等,而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经济问题和投资项目。比如,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洗脚业”的报道,他们几个同学就分析在济南这个行业的可行性,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争得不可开交。虽然只是纸上谈兵,但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
在1999年中专毕业实习期间,李文博卖过摩托车,卖过药,推销过笔记本电脑等,每次都是1个多月。李文博说,干这些的目的,就是想锻炼一下自己,看看市场是怎么一回事,对营销增加些感性认识。
年轻不怕失败 “年轻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失败了可以再来。”这是李文博经常给自己以及其他创业的大学生们打气的一句话。 2000年暑假期间,李文博和几个朋友共同出资,到济宁一个商场做现调饮料的生意。“这算是我的第一次创业吧。”李文博说,当时因为没有经验,与商场领导的沟通上出现了问题,生意不久就干不下去了。 “应该说我们对项目的考察还是很准的,经营上也没有失误,开始的时候生意确实很好,每天营业额都在1000元左右,利润也高。但是没想到没几天商场就调整布局了,原来经营餐饮的楼层卖起了家电,而当初与商场签协议的时候根本没有预料到这一点。”这次创业李文博付出了很多心血,最后却铩羽而归,变卖了一些设备后,收支基本持平,但搭上的工夫算是白费了。
这次失败没有让李文博灰心丧气,2002年高职实习期间,他们三个同学联合注册了第一个公司,专门做“时髦的”电子商务、网站和国际贸易。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学习和工商、税务以及其他部门打交道;也慢慢明白,开公司不只是做业务这么简单,还要在其他方面花费很多精力。公司虽然也挣了一些钱,但后来因为要考本科,并没有坚持下去。“公司虽然没有赔钱,但是开不下去也算是失败埃”创业与学业:鱼与熊掌难兼得2003年,李文博注册了现在的这家公司,生意也越做越大,别人把他当作大学生创业楷模,他却说,自己就怕成为“反面教材”。“我做生意的事情以前只有几个同学知道,我也不敢跟同学们走得太近,因为害怕起到反作用,让大家以为创业就可以功课不及格了。”李文博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学业上,不该过早涉足生意常“创业肯定影响学业埃”李文博说,为了生意他有时候不得不逃课,有时候课上到一半,而一个重要客户已经到了等着他去谈判,那种感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就盼着赶紧打下课铃。平时晚上应酬也多,几乎没有时间上自习。特别是上学期,一共有十几门课要上,考试的时候又赶上他的业务进入旺季,天天忙得不可开交,最后有四门功课亮起了红灯。虽然都不是专业课,占的学分也不多,可都需要重修。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