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秘诀
但竞争随之而来,“常州做快餐外卖的,很短的时间内就冒出来很多”。
蒋建平将竞争的主战场放在了更“快”的送餐上。“还在1993年的时候,我们就认定了快餐的‘快’是有价值的。如何更快送餐,成了丽华快餐不断追求的事情。”
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丽华快餐得到的经验是“30分钟原则”,“快的标准就是从接受订餐到顾客收到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
1993年,在每天只有几十份送餐量的情况下,丽华快餐下血本买了两台当时还很昂贵的BP机,用于送餐员送餐。
蒋建平说,“我们通过估计每个商业区的订餐量,送餐员每天骑着摩托车,带着做好的餐品在这些地方巡回,一旦客户通过电话订餐,我们通过BP机,将客户的需求发到送餐员那里,大大提高了送餐速度。甚至,客户只要放下电话,餐就已经送到了。”
1995年,丽华快餐又成为常州第一个对讲机商用客户,“当时的对讲机每台6000元,每年还有无线频率使用费、天线费用等,但是我们陆续添置设备,最后使用了200多台对讲机,比当时的常州公安局的对讲机都要多。”在蒋建平看来,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对讲机的效率比BP机效率更高了,送餐的速度更有保证。”
这种“街头巡回,无线调配”模式的前提是,丽华快餐只能外送有限的几种标准化产品。“要保证客户的‘快’的需求,就只能走标准餐这一条路。
1993年的时候只有3元、5元、8元三个价位4种标准餐,每个外送的摩托车可以放下36盒这种标准大小的餐盒。如果客户单点,则价格和送餐时间上都有些要求。”蒋建平说,“直到现在,丽华快餐也只有6种价位,很少的品类。” 在蒋建平看来,这正是丽华快餐的定位所在。“个性化消费的成本很高,不适合快餐这个行业的成本要求。现在的餐饮业已经走向了专业化时代,有火锅店,大酒楼,当然也会有快餐,不同的模式对应不同的需要。”
到1996年时,业务模型成型的丽华快餐走出了摸索期。“在常州开了4个分公司,占领了整个常州外卖市场50%以上份额,在常州快餐业内是绝对的第一,销售额已经达到每天5万多元的水平。”
而它的成长秘诀在于:“无店铺经营”模式,降低了成本;进入行业早,赶上了行业发展的暴利阶段;以“快”为特色,打动消费者。
走出常州
1996年底,带着7万元资金和经营之道,蒋建平来到北京,走出了丽华快餐的全国化道路第一步。蒋建平说,“全国化也是为了留住骨干员工,公司要发展,个人才有发展的空间。” 丽华快餐在北京的经营策略与常州并无不同。“我们仍然采用承包食堂的办法,利用了北京很多国营企事业单位闲置的食堂,我们只是稍加改造,保证它的所有标准都卫生、环保,达到经营、生产的指标。 这样,我们前期投入成本就很低。”
事实上,当时的北京快餐业已经趋于饱和。但成本优势帮助丽华快餐快速打开了市场。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