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5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中提出,抓紧落实已出台的生猪和奶牛良种冻精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对此,相关专家表示,新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须进一步完善。 “当然会起到政策引导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对于解决‘猪贱伤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补贴的数额对于养殖户来说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各地方冷冻储藏的量也不可能会很大。”5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院张元红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评价说。 东方艾格高级分析师陈树韦则把症结归结到了不合理的补贴政策上。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的补贴政策不合理,还只是停留在鼓励养殖的层面上。对于假如跌破了警戒线应该怎么应对,政府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案。只是补贴无疑还会使养殖户落入供求的恶性循环。” 陈树韦建议,最好的补贴制度应该是:在市场变坏的情况下,国家按照养殖户的盈亏进行补贴。比如,养殖户亏损了5%,政府就应给予5%或10%的补贴。这样就避免了在亏损的时候出现大量宰杀母猪。反之,在市场变好的情况下,政府没有补贴的必要。 另外,在屠宰、加工和贸易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的同时,养殖散户却依然普遍存在。养殖者和加工贸易者的地位相差悬殊。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整个养猪产业的利益链中,屠宰和加工贸易方占据了70%的利润,上游的养殖者和饲料厂商一共才分到3成。 “养殖者也几乎不存在转嫁成本的能力。而加工贸易方则可以‘随意’降低生猪收购价,并不降低猪肉产品出厂价。因此,我国要逐步提高养殖户的话语权,并尽快建立相关专业经济组织或协会,由他们代替养殖户与加工企业进行价格谈判。”陈树韦说。 “取消定点屠宰也很重要,它形成了变相的垄断。而原来期望的食品安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控制。”陈树韦说,“比如说,每个县原来有10家屠宰厂,而实施定点屠宰后,只剩下了2家。他们的话语权更强了。” 不过,这种说法遭到了张元红的反对。“定点屠宰虽然没能彻底保证猪肉的安全,但是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取消,前期食品安全的空缺将无法弥补。况且,‘猪贱伤农’也并非全部由所谓的‘垄断’造成的。没有被‘垄断’的棉花、大豆等作物也同样出现了类似伤农的问题。”张元红说。 张元红的建议是,建立健全商业保险或政府补贴保险等相关保障体系。“保险额度越大,保险领域越宽,养殖户受到市场的冲击就越小。也就越不会出现大量杀母猪的现象,并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张元红还指出,长远来看,养猪产业应尽快提高自己的组织化程度,避免“一窝蜂”式的上下;扩大养殖规模,充分研究和判断市场信息。国家调控政策也要及时作出调整,不要出现类似于上一轮的状况,本来已经到达回升阶段,政府还在盲目地加大扶持力度,结果出现产能过剩。
(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
(阅读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