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证明,大商尝大超市的营销策划,用在小店里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关向东知道,他只有继续学习并应用这些营销方法,不断用新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树立起小店的品牌形象,才能拥有更多忠实的顾客。
关向东从商业心理学中得知,人们在购物时,常会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奇数比偶数小,带有小数点的比整数小,因此,他对店里的商品采用了零头标价的策略。比如1元钱的商品,他就把价格定在0.97元。虽然只便宜3分钱,但却让消费者觉得捡了便宜。小商店的“与众不同”就从这样一个个的“细节”中体现出来了。
紧接着,关向东又想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点子: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米面酱醋和海带、鱿鱼、墨鱼等干菜打折销售,以吸引当地居民;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部分日用品和副食品打折销售,以吸引中午下班休息的打工群体。他给这个促销方式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经济半小时”,并请人用毛笔写了大字,贴在店门口。这下子,连央视品牌栏目都为他做了免费广告。这个匠心独具的策划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后来,关向东又在店门口摆了一个报架,每天买几份报纸,放在那里给顾客看。他又买来了一套二手的卡拉OK设备,也放在店门口供消费者免费娱乐。这些举措都用不了多少钱,但无疑为他的小店增加了人气。
关向东层出不穷的招数让同行们无暇应对,很多店主不得不将商店转让给他人。2003年7月,关向东又招了3个打工仔,将隔壁的两个开不下去的店铺买了下来。店面扩大了,经营的品种也更多了,他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
2003年8月的一天,一位中年人来到关向东的商店。他在店里转悠了半天后,对关向东说:“我听说你把小商店搞得像大超市一样有声有色,觉得好奇,就特地从市里赶过来看看。眼见为实,我现在不得不相信了……”原来,这位中年人是东莞的一个大超市的老总,想邀请关向东到他们公司的策划部去工作,并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但关向东已今非昔比,他此时的月收入已达到了2万多元,怎么可能再去为别人打工呢?!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