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么样的人更适合创业?切入市场的方法又是什么?1970年代的创业者优势在哪里?《全球商业》“生于1970年代创业专题”,邀请到两位拥有丰富创业辅导经验的专家,一位是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制片人王利芬,另一位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创新与创业学领域的教授宁钟,和本刊编辑一起解读创业理念和执行步骤。以下是采访记录:
《全球商业》(以下简称“问”):很多人都在说,现在的创业环境,没有以前好,因为基本的需求都被满足了,现在创业要比以前难,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利芬(以下简称“王”):其实,现在在中国创业到了最好的时候,这来自于横向和纵向的两个比较。
横向和发达国家比,尤其跟美国的创业环境比,成熟的商业社会需求已经相对饱和,机会相对于年轻人已经非常少了。除非有重大的技术革命或者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要不然在硅谷想要成就个人事业会遭遇很高门槛。相对而言,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背景给30岁这代人留出了很多机会。
纵向来看,倒退十年,那时的创业环境更加艰难。整个社会处在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策和法律规则都不完善,大部分资源都属于国家,民营经济想要获得自己的一片天地非常困难。而且社会价值取向也并不是很认可创业的价值,个体户在社会上几乎是没有地位的。而且,全球化也给创业者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和视野,甚至国际风险投资。
问:如何评价30岁这代人和前辈后代的比较,他们的优势是什么?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是什么?
王:毫无疑问的是,现在30岁的这群人将会是最有实力的创业人群。他们同时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宽广的信息面,相对多的机会和相当的人生阅历。一般来说,人过了40岁就已是安身立命,相对来说很难割舍一切去重新建立新的事业,去从零做起
问:创业人需要具备哪些特别的性格?
王:他们相较于同龄人来说,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是非常必要的。创业是个奇怪又特殊的东西,它对人的情商要求非常之高。不要以为创业成功,好的商业模式、团队和资金等是最重要的。这些当然重要,但是容易被忽略的是,创业首先是一个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过程,这对一个人的软实力要求极高。
一个人刚刚创业的时候,会面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大量机会。如何驾驭这些人际关系是非常考验人的。这些不同的利益团体包括政府(工商环保等行政部门)、你的客户、你的员工甚至还有风险投资商等等。每个利益团体和每个人的动机和需求都是非常不同的,如何让你的个性在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时能够找到共同点,这可是一个巨大考验。
打个比方,光是弄清楚在交流的过程中,去琢磨分辨每个人说话的表面信息和潜在信息,这对人的情商和悟性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要搞清楚一个人,前提就是得弄清楚对方的背景阅历以及表达习惯,而且自己的阅历对于增强自己的理解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和刚出社会就选择创业的人难以坚持的原因。
问:哪些类型的人会更容易创业成功?
王: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哪种人一定更适合创业。如果真要说,创业者的共性就是那些在心底里具有强烈渴望,想要去主宰自己命运的人。而我前面说的软实力是一个最重要的,但是容易被忽略的能力之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创业起点,即创业是以何种形式开始,以及创业途径倒没有一定之规。 那些一毕业甚至未毕业的人,从一开始摔打未见得就不能成功,那些社会上历练数年再去创业的人也未见得就不能成功。
马云也教过很多年书,才去创业。归根结底,一个人能否创业成功,那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容易被忽略的,是建立广泛人脉背后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在公司初创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很高。
(阅读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