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重视投资环境,轻视创业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为了吸引外资,纷纷重视投资环境的建设,对创业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后来因为看到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的贡献而开始重视并设法鼓励创业活动。为了吸引创业者来本地或留在本地创业,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成立企业孵化中心,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等等,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在降低创业成本上,甚至可以说是“给予”,是“馈赠”,如免费提供办公条件,减免税收等。
可惜这样的政策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一个地区的土地价格便宜,劳动力廉价,政府不收税,但没有服务,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低,创业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有好的发展前景。
另外,这样的政策容易被模仿,你给优惠,我可以给更多优惠,容易引发类似于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不具有竞争优势。这样的创业环境也许会加大生存型创业的比例,但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企业。
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更加关注的是成长潜力和发展机会。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很高的情况下,香港的中小企业发展得很好,其中很关键的原因在于香港政府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发展、科技支援、品质支援、环境支援、信息公开、开拓市场和融资八大方面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南方土地、工人工资甚至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要高于北方,但南方的创业活动仍然比北方活跃得多。由此可见,创业环境建设应从降低创业成本转移到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并重,并逐渐以增加创业收益为主。
误区二:创业成功与否主要由创业者的禀赋条件决定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创业成功与否主要由创业者的禀赋条件决定,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一度也很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不少知识水平低的创业者获得成功的客观事实更加强化了这种观点,政府一度只重视从降低创业成本的角度营造创业环境可能也主要基于这样的认识。
事实上,禀赋决定论主要是因为创业活动过程复杂,而且长期以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大企业,关注已存在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对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以及新企业的创业过程很少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与创业教育也掀起热潮,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纷纷开设创业系列课程。据全球创业观察项目调查,美国超过1500所4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而且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创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助于创业者了解企业创建与成长的一般规律,了解可能遇到的一些障碍和风险,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阅读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