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果喜集团生产“佛龛”的地方,如同来到一座艺术家雕凿的园林,干净的地面上看不到一点杂物,车间外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花坛上的树叶在秋风中轻轻地摇动着……当年与张果喜一起创业的21名工人的名字镌刻在工厂高大的牌坊上。走进车间,是一片静谧,职工正在给“佛龛”轻轻地涂抹金粉,满车间闪耀着祥和之光。
余江民间将张果喜的“不倒之谜”解释为“佛佑”,这一点也同样合了张果喜本人的心意。他说:因为他一直在做“佛龛”的缘故,这些“佛龛”保佑了日本一个民族,应该也会保佑他。所以几十年来,他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创业的时候,他曾遇到过溺水、触电、车祸、火灾,但都化险为夷,后来安然无恙。有人说生意人都是奸商,而张果喜敢说,他从来没想过骗人、害人,而是一向以全心全意待人,因此他得到了好报——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他一直都发展得比较顺,尤其做木雕生意,几乎不需要费什么心思,一年到头订单上亿,30多年来,没有库存,做多少卖多少。
在余江,“造佛”与“造福”同音,为民造福就会得到佛祖的保佑。“无我”是佛的一种境界。张果喜说,从一开始赚钱他就不是只为自己赚钱,而是为大家赚钱,对钱,他有个经典的比喻:“钱就像一池塘的水,满满的不外流就会发臭,路人经过这个池塘就会绕道走。池塘的水要常进常去,才能保持干净、清澈,人们才会到水塘边来走走。有钱人太抠了,让人惹不起躲得起,这样与你做生意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创业初期,他自己都没有饭吃,却喊出“要吃饭的跟我走!”他带领21位职工,在上海找到了一条生路。他赚到第一个100万的时候,就拿出22万为余江县兴建科技大楼,以后又陆续出资兴建了“果喜大桥”、“果喜大道”、县电视塔、县福利院,还捐资建立“江西果喜教育奖励基金”等,还积极赞助抗洪救灾、烛光工程等公益事业。
为“普渡众生”,张果喜利用自己的木雕资源,支援全县14个乡镇办起了木雕厂,还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木雕技工学校和残疾人雕刻技术培训班,共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2万余名。这些木雕技工现分布于全国各地。据有关部门统计,他们每年仅从外地寄回余江的汇款就有5000多万,在本地和外地办企业年销售额在20万元至千万元以上的木雕、家具大户近百家,木雕产业已成为余江富县、富民产业。
佛文化的现实力量虽然有助于张果喜和他的果喜集团的“和谐”生存,但张果喜的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考虑到企业产品、市场单一的潜在风险,果喜集团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也在近几年试水多元化,果喜集团从韩国引进6条生产线,在余江办起了与木雕完全不搭界的化工发泡材料厂,这是一种用于包装产品的化工制品,形似发糕,用途极广,尤其是运输搬动间磕磕碰碰的电器产品就少不了它,而电器产品举国疯上的现实告诉他,上发泡正是好时候。
起初,如同办木雕厂一样,他将发泡厂办在余江,以示不忘养育之恩,但是,上好的产品一年下来,却亏损了400多万元,究其原因,余
(阅读次数:
)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