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名字也由“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改为“万科”,这是一个从深圳大学英文专业毕业的员工潘毅勇想到的———既然“Marlboro”以中文翻译为“万宝路”,为什么公司的名字不能叫做“万科”呢?于是,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那时大家对股票是什么都仍然懵懵懂懂,李灏书记号召市委机关大院的干部认购,自己带头将多年的储蓄款取出认购了股票,我个人存款一共25000块钱,取出2万块钱买了万科股票。我们也从施工企业讲到旅游行业四处兜售,就差没有到海上渔船向渔民兜售了。
4100万股的股份中,万科职工股应得的股票约500万出头。按照市府办公厅下发的股改文件,这部分股票只能有10%允许量化到个人名下,其余的由集体持有。我明确了想法,放弃其中我应得的个人股份。
我放弃个人股份的想法也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太太没有反对,她本来就没有指望王石发大财,半开玩笑地问我:“什么时候能住上别墅?”我回答:“别墅会有的,别墅太早住进去会不得安宁。”
这也基于我的自信心,如果有能力那么急着拿钱干嘛,把蛋糕做大了,分一点就很了不得,现在就是这样。2006年实现期权给管理团队,现在收入也上来了。如果那时拿股份,现在增值800倍,也有人问我后悔不?我后悔什么啊?即使当时要了,现在也要捐出去,而且捐之前还要给女儿请保镖。要那么多钱干嘛?我喜欢登山,能满足我登山的费用就行了。
没想到的是,太太还是卷入一场风波,有一点我一直没有说,太太在那之前在美国出了车祸,几近瘫痪,一直住院治疗,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去炒股。她以前有个帐号,一直在做委托理财,有七八十万一直放在证券经理那里,后来新换了一个操作员,可能是业务不熟悉才购进成万科的股票,应该也不能说是违规,既然公众反应那么大,如果不卖掉,始终是个事,我做了检讨之后就卖掉了。
我放弃了,管理层也放弃。而且,管理层提议:将职工股成立一个基金,只要在万科的职员,新老都有享用权;由职工代表会产生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资金用途:职员的福利,重点照顾1988年以前进入万科的职员的福利;另外的用于回馈社会,做公益活动。
提出“高于25%利润不做”
房地产界流行“低于40%利润不做”,并不是万科不想赚钱,而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公司要想持续发展,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回报率水平
在万科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从多元化“综合商社”梦想的加法,到专业化转型的减法,直到2001年出售万佳,标志着万科结束转型调整,进入新一轮发展。
决定走专业化道路是发行B股后,开始与国际风险投资打交道,当时万科投什么赚什么,我很骄傲地对他们说,你投万科就行了。但风投的回答恰恰相反:投资组合不是你万科来组合,是我们来组合,如果投房地产就投深房,投零售我们会投上海联华。这对我很大的触动,你现在赚的钱对他们是小CASE,必须形成万科的优势。经过这一轮的交流,也明确万科的优势和市场在哪里。当时选择房地产行业,一是房地产占万科利润的30%,我们同时注意到,房地产行业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热点。
事实上,万科的“专业化”是强调在社会分工的大环境里,企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准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这也许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但是对万科来说,这的确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实证明,在成功完成业务多元化到专业化的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凭借有节奏的扩张和稳健经营的风格,万科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房地产开发操作模式,逐步确立了自己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地位。
万科一直重视自己“企业公司”的角色,在房地产界流行“低于40%利润不做”时,万科就提出“高于25%利润不做”。
1992年尾,深圳国土局主办了一次房地产沙龙。作为万科代表,我在发言时明确告诉与会者:“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会场哗然。
哪有不愿多赚钱的发展商?有的与会者嘀咕:“唱高调也不是这样的唱法呀。”还有的更直接:“你赚不到25%说明你没本事。”
并不是万科不想赚钱,而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公司要想持续发展,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回报率水平。理论上,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政策的调整,市场必然向社会平均利润率回归;实践上,万科有过获取暴利的经历,在最早做贸易时,利润率会达十几倍的水平,但是公司发现市场是十分公平的,后来万科在贸易低谷时期赔的钱要超过在暴利时期赚的钱。万科提出这一回报率原则,正是基于对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判断,规避了高风险,加强公司适应经济周期的能力,培养公司的竞争力。
房地产城市化过程中还会持续二三十年的旺盛需求,企业可以做很多事情,对于万科,能说清楚两点:不会改变专业化方向,只做住宅,不仅可以在中国释放,可以在更大范围释放。
万科真正高速增长明年才开始,为什么呢?我们的住宅产业化2000年开始准备,2004年进入试验,投入到市场是2007年,住宅产业化明年投放市场量会增加,高效率低能耗改变了以往的增长模式,你会发现万科作为领跑者,明年就开始了。
52岁“高龄”登顶珠峰
我认为,不能因为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就没有个人生活,就不能从事一些带有冒险性的运动。作为上市公司,我的行为应尽量透明,让股东知道这些情况
登山是我的个人爱好,2003年5月22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特别经历。我们7个队员中有4个登顶了,全队中只有我一点伤都没有,完好无损地返回。是因为我的心态坦然,并努力保持了自己的体力。
(阅读次数:
)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