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政府部门一人士说,孙树华可以随时见到县里的领导,而政府部门汇报工作见一次领导则需要事先排队。
据一位知情人士讲:曾经,淮阳县的税务部门查华林集团的账,可能发现情况严重,时任淮阳县税务局负责人赵某做了两件事,第一依法冻结了华林的户头,第二关掉了自己的手机。时任淮阳县县委书记陈新庄得知后,费了一番周折最终找到了赵某。
陈新庄当时不容置疑地对赵某说,华林集团是淮阳县最大的企业,我们应该支持他的发展,马上解冻华林的账户,他现在需要资金发展,欠的钱可以缓交。随后,县里向上面打了份报告,内容大概就是说淮阳县税务局负责人赵某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工作不力,要求调任,没多久,赵就被调出了淮阳县。
记者辗转找到了目前正在某县工作的赵某,求证这件事,赵某只是肯定了自己2001年到2003年在淮阳县税务局工作过,对于记者其他的问题一概拒绝回答。
陈新庄在2002~2004年期间任淮阳县县委书记,2004年由于“过度劳累”死在办公桌上。孙树华与陈新庄的“关系不一般”,当地人几乎是人人皆知。华林集团拥有的大部分土地就是在陈新庄当政时期征到的。
“孙树华跟淮阳几任的领导关系都很好,不仅淮阳的领导买他的账,连周口的领导,包括省里领导都买他面子。”一位华林老员工说。
政府为了扶持当地企业发展,不惜充当企业利益的代言人,华林集团5500亩占而不用的土地就是最好的注释。在征用这些土地时,当地政府部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明企业在当时还要不了那么多土地,一些人硬是要求他们去填充项目,追求所谓的‘把规模做大’,结果导致一部分土地荒芜。”
孙树华不会用信用卡,从来不转账,他去哪里就把成捆的现金装在一个蛇皮袋里,扔到“大奔”的后备箱里。他的司机曾讲过,孙树华去北京跑关系,送钱从来不避人,把装有成捆钞票的蛇皮袋往别人办公桌上一放,无知者无畏。
人生转折
孙家穷,在当地穷出了名。一家人“连口都糊不住”的日子孙树华捱过。
关于孙树华的发家,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为了生计,孙树华在淮阳县蹬过三轮车,一个酷暑的大热天,蹬三轮的孙树华在路边救了一个昏倒的陌生人,一天才能收入几毛钱的孙树华东拼西凑帮这个陌生人付了住院费。陌生人醒后讲明身份,原来孙树华救的是上海的一个大商人。
此人来淮阳当地考察,打算办塑料厂。为表示感谢,此人一下拿出几万块钱感谢孙树华,孙树华坚持不收。见小伙子正直善良,此人决定在这里办厂,把厂子全权交给孙树华。
这次偶然的机会,让孙树华实现了从一个“破烂王”到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转变。
孙树华人生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94年5月。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外出联系业务的孙树华变成了植物人,所有的人都以为孙树华完了,塑料厂的工人们纷纷离开,家人也不再抱任何希望。
八个月后,孙树华竟忽然苏醒,大难不死后,身边的人感觉到孙树华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外表依然质朴、老实,行为做事却越来越胆大,“对个人得失看得很淡”,一副豁出去的拼命工作态度。此后,华林集团开始走高速发展扩张之路。孙树华本人也由一个实业经营者转型为资本运作者。
“如果没有那次车祸,孙树华可能还会跟以前一样踏踏实实做实业经营,心没有那么大,也不会那么野。”一位华林老员工说。
草莽富豪
孙树华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的另类老板,据当地老员工讲,他每天吃的餐谱连工厂里普通的员工都不如。从来没超过两个菜,过的是苦行僧似的生活。
而他在另一方面出奇的大方,“刚开始创业时,比如能从银行贷出10万元,那么他就敢拿出一半去跑关系,从银行贷出100万元,他会拿出20万、30万甚至更多……如此循环往复。”一位知情人讲。
华林集团能频频拿下一些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据河南发改委以一位知情人士说:“都是当地政府为其跑下来的。”
孙树华为了应付政府部门的“视察”,在郑州和南阳有两个秘密的仓库,“工厂里车进车出的忙碌情景,给所有人制造了华林集团PE管材销路很旺的假象,其实都是运到外地自己的仓库去了。”据知情人士讲。
而在华林集团遭遇银行逼债风波时,当地政府“侠义”地东拼西凑帮其还了6000万元的贷款,开创了政府帮企业还钱的先例。
华林集团如昙花一现崩塌的原因,了解内情的人都把它归结为内部的管理混乱。把一个集团的命运系于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这在华林集团一点儿也不言过其实。
孙树华有6个兄弟姐妹,除了孙的大哥外,其余都在华林集团任职。孙家兄妹最初都有签字权,随便一笔费用大笔一挥就可以在财务实报实销,最终搞得财务混乱。孙树华见这个情形,收回签字权,大的支出需要有孙树华自己的签字。
新制度一出,孙树华的兄弟姐妹见不好搞钱了,就想了另外的高招。趁着孙树华经常在外出差的机会,模仿孙树华的签名,去财务拿钱。
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最终被孙树华发现,很少开会的孙树华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召集到一起开了个会,会上孙树华一拍桌子,说了一句话:“以前你们谁模仿我签字去财务拿钱,我就不追究了,从现在开始,谁要是再模仿我的字,我就XXX!”骂了一句粗话后,散会。
而这句粗话,却是这位荣登《福布斯》的河南首富,最后一次在华林集团会议讲话的结束语。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