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编辑:一家国有体制外的民营企业,有没有可能在准垄断行业获得一席之地?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及市场资源的后进者,有没有可能在汽车行业里争出一片天?一种类似混业经营的模式,能否让中国企业走得更快、更远?一位草根出身的商人,有没有可能蜕变成具有现代商业气质的企业家?
可能性是硬币的两面,可能的背面就是不可能。
笔者第一次听说李书福是在10年前,那时还在新华社当记者的笔者去台州的路桥小商品市场调研,那里是全国仅次于义乌的第二大小商品集散地,货物云集,尘土飞扬,商贸之发达可以想见。当地官员历数企业时说,台州的摩托车装配工厂很多,从日韩等地进口零部件——其中相当多是“灰色进口”,通过简单的装配,以低价倾销华东和北方的乡镇市场,非常赚钱,其中比较大的一家就是李书福兄弟办的。我去工厂参观了,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工厂就在国道线边,设施简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工厂的人见我们去还很紧张,因为不久前刚刚发生过门卫打人的事件。
过了几年,突然冒出李书福想造汽车的新闻。笔者第一次看到这条新闻时,很吃惊,笔者对江浙一带的知名企业了如指掌,其中最有可能做成汽车的,是万向集团的鲁冠球。
可是,这回却被名不见经传的李书福抢了先。李书福造车,没有牌照,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我听过李书福的多场演讲,能讲出这么有哲理和煽情的名言,真是为难他了。在一开始,李书福就被媒体渲染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唐·吉诃德似的、随时有可能被强大体制吞没的悲情英雄,而李书福本人似乎也十分“配合”这样的形象塑造,他是一个天生的本色演员。
可是,李书福并没有真的变成一个只会演戏的“喜剧演员”。在他不断作秀的同时,吉利集团却以无比扎实而坚定的步伐在汽车行业迅猛成长。如今回视,无论是轰动的价格战、与跨国公司的车型专利官司,还是对自主创新的追求,似乎都符合一个追赶型企业的发展逻辑,这是一个尚无法用成功来定义的企业,但是,它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获得的战绩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李书福不是那种用商学院里的教科书可以定义的企业家,所以,有人说他是“汽车疯子”。“疯子”的说法,很类似格鲁夫所谓的“偏执狂”,这位英特尔公司的拯救者说过的最著名的格言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它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家的信条,包括华为的任正非、顺驰的孙宏斌,还有吉利的李书福。
“疯子”首先是一种精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部叫《亮剑》的电视剧风靡一时,主人翁李云龙便是一个“疯子”般的军人:“两位剑客狭路相逢,哪怕对手是天下第一高手,哪怕明知会血溅战场,你也要毅然亮剑。”李书福做汽车,从人才、资本、技术、品牌到政府支持,无一亮点,但他就是铁了心要造车,而且高调前行,只求一败。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出现这种“疯子”般的企业家,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因为,他可以被“击毙”,但却不会被“击垮”。商战如战场,很多时刻的成败均在咬牙一瞬间,李书福能够杀出一条血路,跟他的这种“疯子精神”大有关系。“疯子”还是一种战略。“疯子”的特点就是拳无招数,牌无章法,把原来的游戏规则视若无物,用张五常教授的话说就是“盲拳可以打死老师傅”。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