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统植物组培”,就是引进一棵花卉新品种,通过组培技术,一年后变成上万株“一模一样”的同类植物,然后转手卖出去。
现在很多人都在做这个事,你凭什么来打败竞争对手?
草根创业网说事实证明,司徒欧阳也得到了教训,研究所创办一开始要活下去,他在寻找新产品原料的同时,也是过渡性地在做“传统组培”,结果搞了半年,没赚到钱不说,连电费差点都付不起了。
想过打退堂鼓,但司徒欧阳又面子挂不住,而且钱铁定赔大了。于是仍然坚持着脑子里的那个产品定位,没有放弃。
它,就是一个手机挂件。
在司徒欧阳眼里,那是有生命的一个装饰品,把植物景观和工艺品结合在一起——在一个比手指还要短的细小玻璃瓶里面,存活着一小株活体绿色植物,而且不用浇水、施肥,至少能活3个月。
这种“神奇”靠的是玻璃瓶里的那点特殊“土壤”——培养基,两个基本要求是一凝固度要好,植物种上去,不会挪位;二是,透明度也要越高越好,最好能看清培养基里植物的根须。
“要做到这些关键是琼脂粉的质量。”司徒欧阳的琼脂粉是从海藻里提炼出来的。他不光找到了这样质量过硬的原料,而且还根据植物的不同,开发了13个品种。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上煎熬
前期投入全赚回来了
产品开发出来了,销路却是个问题。
这个23岁的小伙子没有太多犹豫,直接跑去了义乌小商品市场。
看到有卖小工艺品的商铺,他就免费送上一堆自己的产品。“前后也就个把星期,就有摊主向我下单了。”那时候的订单,都是些小单子,每笔大体都是一两百个。
这样的小生意,持续了4个月,销售额全部加起来也就4000多元。司徒欧阳很明白,那些摊主们也在拿他的产品试探这个市场,“大家都需要时间。”
果然,之后的一段时间,上万个挂件的大额订单,开始纷至沓来。“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多少还是有点意外。”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