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国编辑整理,佩服这样的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怀揣仅有的150元创办鞋厂,到如今拥有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知名企业,他的成功充满传奇色彩。他13岁迫于生计早早辍学,摆过地摊,在创业路上几经波折。其中,一场火灾曾让他历时近十年创立的工厂顷刻间化为灰烬。但他硬是咬紧牙关,仅用半年时间便在废墟的原地重建新的家业。
他还是泉州制鞋和体育用品业资深的老板之一,曾经带出的几个“年轻后生”,已是晋江体育用品大企业的掌门人。
他就是丁明亮。
投资150元创休闲运动领军品牌
冒险是创业者的天性,丁明亮创业初的冒险是跟基本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从17岁怀揣仅有的150元办厂至今,他一直在逐梦而行。对于过去,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他都喜欢一笑置之。他说:“我真正看重的是企业发展的未来。”
贫困:主动辍学摆地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一个刚小学毕业的孩子来讲,要让他放弃学业、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决心不容易下。然而,看到家里的贫困,体会着父母养育六个小孩的艰辛,作为长子的丁明亮内心无法平静,决定主动辍学,帮父母挑起养家的重担。这一年,他13岁。
辍学的丁明亮在泉州做起摆地摊卖小物品的生意。不久,他又跟乡亲走过一段四处流浪打工的日子。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好强、坚韧的性格。
1982年,他跟同乡合伙开了一家小包装袋作坊,做塑料包装袋,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
转型:从包装袋作坊到鞋厂
就在塑料袋厂正常运作的第二年,他发现制鞋行业是新生计,虽然没有成功的把握,但他看到这个行业的前景,于是带上两个弟弟,拿着仅有的150元和别人合伙开了家制鞋作坊,走上艰难的创业之路。
“我记得鞋厂开张第一天,我们做了6双鞋子,当时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高兴的并不是这鞋马上能赚多少钱,而是成功做出了自己的产品。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能生产鞋子就可以做鞋的生意了。”他说,那时候,他和弟弟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渴望有一天能住上属于自己的两层小楼房。
1987年,他作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决策:花4万元买了一套先进的制鞋设备。这一举动,在当时村里的很多人看来,有点不切实际。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相当明智。鞋子质量的提高,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也正式给这个初步拥有现代设备的鞋厂取名“德尔惠”。
坚韧:火灾剧变后重新站起
正当他雄心勃勃地勾勒着宏伟蓝图时,天降厄运,一场让人始料未及的大火,将他所有的厂房设备全部烧毁。他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1990年3月,远赴潮州的丁明亮接到工厂发生火灾的电话,立马连夜打车赶回。望着一片十几分钟便被烧尽的废墟,他心如刀绞,眼泪几欲夺眶而出,那是他8年的心血啊!但是在众人面前,他咬紧牙根,强忍悲痛,坚强承受着。回到家里后,他独自一人埋首痛哭!
“那个打击太大了!但那时我想,再痛苦我也得顶住,我一倒就意味着可能全盘皆输!人,什么都可以倒,但毅力和信心不能倒!”他说。
这场火灾使他重新变得一穷二白。收拾残余之后,他决心从头再来。顶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他开始四处借贷,重修厂房,并往返于晋江和广东之间购买设备,四处寻找模具。凭着顽强的毅力,到当年底,他不仅还清债务,还在市场上打开稳定的销路。他的公司,再次进入一个稳步的发展期。
提升:步入品牌经营时代
1996年起,市场发生变化,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受此影响,他的工厂从1997年开始,机器一台接一台地停产。
在这个市场低潮时期,丁明亮强烈地意识到企业打造品牌的紧迫感与重要性,决定把工厂带入品牌经营时代,1999年聘请足球明星代言,开始了品牌运作的尝试。
然而此后的晋江运动鞋开始陷入“广告战”加“明星战”的同质竞争中。为避开同质竞争,他把眼光投向休闲运动市场,认为在品牌拥挤的运动鞋市场,可以另辟蹊径。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缘,他与国内知名品牌策划人何苦结识,扩大了品牌认知视野,如虎添翼。何苦是当年为李宁品牌发展开疆拓土的一员大将,带来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品牌发展理念。企业从鞋业生产加工零售,真正转到建立自己的终端销售网络,开始品牌化发展。
差异化:做足娱乐营销文章
2001年,他与吴奇隆合作,转型娱乐路线,与同业竞争对手有效区分。两年后,一向稳扎稳打的丁明亮再次做出让整个业界震动的惊人之举,用2年1000万元的天价聘请周杰伦。这无疑是一场风险博弈。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