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经过大大小小的若干战役,刘备清醒地意识到,三人勇力足矣,唯缺乏谋略,难以成就大事。于是刘备几经寻访,经由水镜先生、徐庶和司马徽等名士推荐,终于圈定“卧龙”诸葛亮为“高级参谋”的最合适人选。但是,诸葛亮并非等闲之辈,不愿出山。刘备只好潜心以求,继而以“皇叔”之名份“三顾茅庐”,并以“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之宏伟使命激励诸葛亮,力邀其加盟。最后,孔明终被其真心诚意和大业目标所动,以《隆中对》为蓝图,正式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共同愿景。
关键时刻,用人不疑
在确立愿景后,刘备广纳人才。以今天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这些人才都是以“建功立业”为己任的“自我实现人”,刘备深谙此道,尤其在关键时刻,采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激励艺术
长坂坡一役,刘备携军民溃败,家眷亦失去联系。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但刘备毫不疑心,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果然,赵子龙回马返程,单骑救主,终于寻得主母,然后怀抱阿斗,突出曹军重围。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不料刘备接过,掷之于地,怒摔阿斗,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赶忙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从此,赵云更加忠心耿耿,与“主公”刘备生死相随,后来还有“截江夺阿斗”的义举。
刘备临死前也不忘此策,在“白帝托孤”一回中,将“心腹之言”告于诸葛亮。刘备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完,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名为遗嘱,实为莫大的信任和最大的激励,令孔明“叩头流血”,深感责任之重。继而诸葛亮答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尊重员工,体谅为先
在平时生活中,刘备更是注意形象,体谅下属,为“员工”排忧解难。比如,关心下属家眷安全,免去“一线员工”的后顾之忧。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