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医疗服务市场,但一直以来也有着很低的IT水平,这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偏门机会。
尽管挂号依然需要排长队,但患者李琳还是感觉入院后的流程比以前快了。虽然相对于普通企业,医院的运营管理水平还“很低”,但这同时意味着商机:将信息化元素引入医院,可以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也能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有质的提升。

当然,眼下李琳在医院中能够注意到的信息化应用可能只有挂号处输入病人基本信息的那台电脑,同时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最基础的体现。作为医院信息化的第一步,以门诊挂号、收费等为主要模块的HIS经过东软、IBM等大型厂商多年来的深耕已初步普及,但还远远不够。在竞争相对于HIS并不那么激烈,但同样急需建设的多个细分领域,不少新兴创业企业已经看到了突破的机会。2009年末,全国注册医疗机构超过90万个,卫生总费用超过16000亿元人民币,预计接下来三年将会达到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而若想在这块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怎么更好地为李琳这样的患者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显然,这和技术有关。
机会一:医学影像
CT、X光、核磁如今是相当普及的检查手段,而医生们双手举着X光片分析的场景也曾是医院中经典的一幕。不过,现在这个步骤可以更方便地在电脑上进行: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已经能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化形式,通过计算设备和网络,完成对影像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处理。崔彤哲在2008年创立的海纳医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纳医信”),就在着力为国内医院提供全院级PACS系统。此前,他曾做为第一位开发工程师加入了位于美国硅谷的PACS初创公司Stentor。
(阅读次数:
)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