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视频网站对技术、带宽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网站,与影像有关的医疗信息系统也有独特的门槛。“难点在于影像的存储、传输、高并发条件下的实时调用和24*7的不间断稳定运行。”崔彤哲说。在安贞医院的放射科,1个病人在320排CT机上做两分钟的检查,就能产生26,000帧影像,大小约为13GB。
在2009年,安贞医院放射科的流水在5.6~5.8亿元左右。而全院整体化PACS系统还不仅仅是放射科内部的图像存储与通信,内镜科、超声科等科室的影像诊断系统都会连接进来,与HIS等系统也有接口。患者就诊后,医生可以首先从HIS系统中调出其基本数据,把拍片命令发送至相应机器上,然后自动拍片并将影像传回服务器。在Stentor的一个客户案例中,最高峰时共有包括对影像进行审核和写报告的人员、临床医生、手术医生、查房护士等在内的1,600人同时上线调用PACS中的影像。
即使查阅影像的只有几十个人,借片、对照患者以往病历等工作仍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人手,信息化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免去患者拿着X光片跑来跑去。在现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帮助下,影像分析变得更为精确,纸张、胶片等影像介质的储存和管理费用也得以节省。无论是医院、医护工作者还是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但PACS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使得远程医疗真正成为可能,在各地医疗资源极度不均衡的中国,其好处显而易见。
“据北京卫生局统计,2008年来北京看病的人次是1.2亿人次。”崔彤哲自己的朋友也会托他请北京的专家看所拍的片子。为了短短的诊断时间,每天都有大批人从全国各地涌来,经历熬夜挂号的艰辛过程。其实远程医疗已经提出了一段时间,但崔彤哲认为,目前的状况就好像“喝着东西不解渴”:通常以定时定点的专家会诊形式展开,由高清摄像头拍摄传输影像资料。这种方法看上去合理,实际效果却非常差:一来要聚齐专家非常困难;二来即使是高清摄像头也无法清晰地传输影像。“整个流程很不好。”
(阅读次数:
)
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