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仁:我们这个农场我已经下了决心,我认为我一定能做成功的,一定要做下去的,没有影响我半点决心的。 在双重打击之下,张悦仁依旧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说乖乖回家,他反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张悦仁认为自己的养殖模式很好,猪肉的品质也很好,可卖不了好价钱,可能就是猪肉缺少卖点,如果能养出一种有卖点,肉质又好的猪,肯定能挣钱。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大水过后的张悦仁已经花光了自己的私房钱,年龄也已经74岁了,张跃仁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从2006年开始,张悦仁的举动开始变得反常,他从机械厂偷偷拿了几万元,经常坐着摩托车往各个乡镇跑。一位74岁的老人,为什么要坐着摩托车颠簸在各乡镇之间呢,他的身体能受得了吗? 妻子:摩托车风吹的,有时候下车以后,腿都要活动活动才能往前走。 张悦仁的身体并不好,而且74岁高龄,坐摩托车很容易出事。但是为了省钱,他只能坐摩托车。张悦仁这么拼命,目的只有一个,寻找蓝塘土猪,养出一种肉质好效益高的猪种。难道为了这个,值得张悦仁把命搭上吗?要明白其中道理,恐怕只有张悦仁自己才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张悦仁不愁吃不愁穿,70岁多岁还要到农村种地养猪的原因。
2002年,70岁的张悦仁回到广东河源山区养猪,在遭遇洪水和妹妹退出的双重打击下,甚至不顾生命危险还坚持干下去,这位七旬老人养猪到底是为什么呢? 广东省河源市地处粤北山区,很多年轻人都到珠三角闯荡,农业被认为是一项没有前景的产业。 这对张悦仁触动很大,少小离家老大回,张悦仁虽然离开了家乡50年,并没有影响他对家乡的热爱。张悦仁觉得家乡优越的气候环境很适合搞农业,他决心利用有生之年,创出一条生态农业之路,为家乡人民做个示范,但是很多人却不理解他的想法,提起这事,张悦仁一下子百感交集。 张悦仁:有生之年,你是不是过得有意义,对人有帮助,这是我们50年代的老人啊,一个基本的想法,情绪太激动有点,这个不要拍了。 要带动别人致富,首先自己必须致富。在经历了洪水和妹妹离开的双重打击之后,张悦仁把致富的宝压在了蓝塘土猪身上。 这就是蓝塘土猪,它原产于广东省河源市蓝塘镇。1978年被国家列为“中国种猪”之一。蓝塘土猪个头不大,成年猪只有150斤左右。蓝塘土猪性情温顺,抗病力强,耐近亲交配,肉质细嫩,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广东主要的养殖品种。 村民:养土猪的我们这里,都是一百来斤的嘛。 村民:家家都有一条两条的,后来呢好像不好养。 在外来瘦肉型猪的冲击下,曾经风靡一时的蓝塘土猪,因为长势慢,个头小,瘦肉率低等缺点,已经被市场所抛弃,蓝塘土猪濒临灭绝,很多地方已多年不见蓝塘土猪的踪影。 科技局:绝迹了,当时是农业部在东莞搞了个保种场,整个河源市基本没有土猪那时候。 张悦仁:快绝种了,因为谁养谁亏本,平常卖不出去,就是过年能卖一点。 为了找到这种濒临灭绝的蓝塘土猪,74岁的张悦仁豁出去了,一听说哪个地方有蓝塘土猪,他就马上坐摩托车赶过去。两三月下来,依旧找不到正宗的土猪。张悦仁的举动感动了一位叫李建军的人,李建军是当地一家食品站站长,他对周围的生猪资源非常熟悉,在李建军的帮助下,张悦仁买到了10几头蓝塘土猪。得到了梦寐已久的蓝塘土猪,张悦仁就像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一样。可是很多人都很纳闷,这种早已被养殖户淘汰的猪种,谁养谁亏本,74岁的张悦仁能挣到钱吗? 村民:养这个猪要好长时间,一年才养一百来斤,划不来。
(阅读次数:
)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