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是网络报刊助推交流提高。各级组织部门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交流沟通渠道,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省委组织部在党政网上开设了大学生“村官”专题网站,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解答,全面反映全省大学生“村官”工作动态;创办了《大学生“村官”报》,由大学生“村官”独立采稿、撰稿和编辑,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营山县等地组建大学生“村官”党支部、团支部,设立“大学生村官论坛”、QQ群和网络专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交流平台。蓬安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列席乡镇重要会议制度,及时收集、受理大学生“村官”反映的问题。
八是信息系统促进科学管理。省、市、县组织部门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管理范畴,省委组织部建立了全省大学生“村官”微机信息管理网络,记录大学生“村官”个人简历,跟踪反映学习培训、工作生活、考核评先等情况,形成了规范有序、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自贡市大安区在大安党建网开辟了大学生“村官”专栏,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每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按绿、黄、橙、红四个等级进行公示,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进行正面引导。洪雅县出台了《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试行)》,利用网络平台,引导群众进行测评,把评判权交给群众,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
九是典型示范带动集群发展。各级党组织积建立了以“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县级机关单位对口帮扶、乡村干部结对帮带”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村官”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发挥作用、健康成长。全省涌现出了“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威远县双岭村党支部副书记文国云,“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广元市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余黎,自建观光农业产业园、带领近千户农民创业致富的南充市高坪区北斗坪村主任助理吴松林等一大批优秀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在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催生出各类典型1236个,创办或与群众合办企业1067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91个,辐射带动上千万农户致富增收。
十是激励使用鲜明成长导向。各地坚持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考核,对连续3年被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为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除按规定享受加分条件外,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考录为乡镇事业人员、招考为选调生;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同时,大力开展评选表彰优秀大学生“村官”活动,表彰结果与使用挂钩。近年来,采取“三票一测试”(自身业绩民意票、相互评价票、组织认可票、能力素质测试)方式,全省已有86名优秀大学生“村官”选为乡镇领导干部或事业单位人员,434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173人被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063人次得到县以上表彰奖励,1.3万人列为乡村领导班子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