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村”。温室里长不出能经风雨的花朵,坐在舒适的教室里培养不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农村是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的好课堂,是培养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说起“村”,不得不提“第一书记”曾正皓。我们都知道,曾正皓在成为“村官”之前已经考取了公务员,是为了农村放弃了“金饭碗”的大学生村官,是在就职所在地村支书兼村主任“一肩挑”的大学生村官。曾正皓的事迹告诉我们,大学生村官自身应认识清楚当前的形势,把握好机遇,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扎根农村基层,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民,虚心向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在服务农民、带领农民致富的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在体验农民甘苦、与农民一起摸爬滚打中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农民群众的知心人。要把所学知识专长和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眼界宽、信息灵、思路活的优势,带头创业、带领农民创业,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五是“官”。在农村当“官”,就是要事无巨细地做好农村的那些事。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这“官”的名义不是自封的,而应该是农民群众认同的,必须多一点群众意识,少一些自我意识,切忌好高骛远,只想干大事一鸣惊人,却不把群众的“小事”放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无疑会影响自身在群众中的形象和感情。早前在某省公布的《首批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称近四成大学生村官感觉“融入农村有难度”,工作近一年以后,仍然无法顺利融入农村工作、生活和农民圈子,仅1/4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相处非常融洽”。大学生村官在乡村里缺乏认同感,这当然与客观的环境因素分不开,但是,一昧抱怨语言不通、村委干部不理解不帮助、农民群众不理睬不接受等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自觉地将公众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将了解群众、顺应群众、满足群众和服务群众作为重要的办事准则,从农村的小善小为做起,树立勤奋敬业、任劳任怨的良好形象,把对农村、对农民的感情一点一滴地打进农民群众的心坎上,争取农民群众的认同。
解读“大学生村官”不能逐一而尽,更不能夸大某一点、削弱某一个字,最终还得把“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只有认清“大”的含义才能摆正位置和心态;只有学好该学的本领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摒弃“官”本位思想才能办实群众百姓的事;只有心在农村、情系农民,方可算得上是党和农民百姓的“大学生村官”。
(阅读次数: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