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边却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就业鸿沟”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市人大代表、上海亚龙投资集团董事长张文荣与市政协委员、团市委学校部部长金梅对近2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缺乏正规科学的就业技能与意识培养”和“社会上没有正规的实习机构和监督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最为突出。
调查: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四大表现
在对195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调查者性别比例分别为男性占53%,女性占47%。学历为大学本科的比例高达77%,专科及研究生的比例各为19%和4%。目前有60%的调查对象没有找到工作;16%的调查对象不想马上就业;11%的调查对象已有意向,但还没签约;7%的调查对象未毕业;已签约和打算自主创业的调查对象各占到了3%。
1 缺少专业技能
有一位外语系大学生暑期到一家翻译公司应聘兼职翻译,可一份常规的英语产品说明书就让他看得一头雾水,翻译时不但发音不准,连意思都表达得不确切。
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你觉得求职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一项中,54%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相关技能”。而在大学生所欠缺的就业素质中,“专业相关技能”仅次于“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排在了第二位。
2 一面试就心慌
某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刘玲玲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羞涩地说:“我每次面试都感觉紧张、害怕。”刘玲玲觉得是因为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的长处。
一项“你觉得自己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最欠缺的就业素质是什么”的调查中,50%的学生回答为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
3 月薪预期过高
调查中在择业的期望月收入一项中,有4%的就业学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38%的就业学生选择1500元-3000元,42%的就业学生选择3000元-5000元,选择5000元以上月薪的学生占到14%。
此外在薪酬问题上,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将来薪水涨幅的期待也过高,这种认同偏差有时候往往会造成跳槽现象的增多,也是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
4 素质仍是软肋
某国有大型企业进口部经理单继斌认为,很多独生子女的社交能力、责任心还有很多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都比较差,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