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还没毕业就做了老板的王科,只有23岁。在学生创业风潮涌动的年代,王科和视美乐的名字,通过媒体传遍了中国。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光环戴在王科和他的创业伙伴头上——“第一家学生创业公司”、“第一个上市公司参与的风险投资项目”、“要做中国的惠普、IBM”等等。
然而,3年以后,王科决定把公司的汽车卖掉,改骑自行车上下班。在上地的一家饺子 馆里,王一身学生装,挎着一个双肩包,享受着耳机中传来的流行音乐。忙碌了一天的他,感觉有点累,想借此放松一下。
曲折创业路
1月25日,北京澳柯玛视美乐公司(简称澳视)悄悄地从清华大学科技园搬出,入驻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最北边的一间办公楼里。与此同时,研发中心60多人的队伍,缩减到了10多人,并从原来占地1000多平米的北京研发中心迁往青岛工厂内。北京公司的职能只有一个:卖产品。
“新办公室实际只有2间房子,大概200平米,其中库房40多平米,维修中心不到10平米。”澳视公司的一位员工介绍说,“租金比以前便宜了,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节约开支。”
1999年5月,以创业大赛获奖发明者的身份,邱虹云与王科、徐中这两名清华大学同学一起,共同创办视美乐公司,打算将自己发明的多媒体液晶投影仪转化为真正的产品。7月,在清华兴业投资管理公司的帮助下,公司获得了上海第一百货公司首期提供的250万元风险投资,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上海一百承诺总投资规模为5250万人民币,视美乐几年后将成为国内最领先的投影机厂家。
一年以后,邱虹云领导的研发小组并没有拿出能够投放市场的产品。2000年4月,公司出现股权变化,上海一百不打算继续投入,而是改为澳柯玛集团投资3000万元,与视美乐成立合资公司——澳柯玛视美乐。其中,澳柯玛占50%股份,上海一百间接持股10%,其余为管理层持股。2000年12月,澳视正式推出面向市场的三款产品,而几天以后,投资方青岛澳柯玛集团成功在国内A股上市。
“公司前期的摊子铺得太大了,250万第一年的研发就花完了,后来公司投资500万在青岛有一个年生产能力10万台的生产基地,但这个生产规模是1999年全国投影机的市场总量。因此,工厂开工一直不足。”一位已经离开澳视的公司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况。
虽然王科已经感觉到了公司出现的问题,但依然坚信自己会成功,他说,“作为中国惟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投影仪厂商,澳视的技术优势不仅在于有六七项核心专利,而且首先将电视功能与投影机结合,并主打投影电视这块新兴市场。”
视美乐公司的第四款产品2150,是惟一一款家用产品。将高清晰多媒体投影机应用于家用市场,澳视的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澳视人能把自己的生意做好吗?
两个市场的难题
“刚才澳柯玛的鲁总来电话了,说春节前一定要降价促销,这是做家电的一般常识,马上要有大动作了,我们要紧密配合啊!”王科在用手机联络自己在北京的一家经销商。
“降价当然好,但你们的问题不在于价格,而在于产品性能的改进和售后服务啊!”这位经销商在听完降价的决定后,在电话另一头向王科诉苦。
“这个我们知道,但是,促销一定要搞!2150这款家用机器要卖到1万4左右,直接降到背投的价格以下,这样市场才会火起来啊。”王科回答说,“老兄,我也不瞒您说,北京一个月30多台的销量太小了,董事会给我的压力很大啊……”
1月29日下午,澳视公司总裁王科,坐在公司楼下的公共会议室里,和公司的销售经理姚征谈论着公司近期的销售活动。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