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腕们是如何混过无序竞争年代的 地产大腕们命运跌宕的1989年 通过前三回的介绍,大体描述了各位地产大腕早年间的根基、背景、学历,对于这些大腕的起点多少有了些浅淡的认识。这回咱继续上路,看看地产大腕们1989年的众生相。
1989年,国家出现了一场风波。
在历史关头,才现英雄本色,能否眼明心亮跟党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原则。你政治要是都不可靠了,那你完了,没人敢和你做生意了。 当年有个IT业的领头羊企业,如果这家能顺利发展下来,联想都得靠边,就是这家企业的老总卷到风波之中,企业就此一蹶不振。尽管这样多年了,企业还继续维持,但已经远无当日气象了。
风云起、波澜急,大企业都被浪打浪了,小企业那更是说死就死啊,随便来个地痞流氓、税务稽查、消防检查企业没准就完了。不是危言耸听,企业的生命力比人脆弱。
新东方的俞敏洪刚起步的时候,在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几个小地痞不让他贴,老俞请当片警察吃饭,喝酒过量,直喝到放声大哭,弄得警察实在觉得这个文人不容易,才出手摆平了小痞子,如果当时换个警察,没准现在就没新东方了。事业起步之初,脆弱的胜过婴儿。
在这几年中,本文的十六位主人公,还远无现在的风光,动不动这个首富,那个领军的,都还在商海中泛舟呢,有的已经呛过水了,有的才刚刚下海,鞋都还没湿呢。
前几回书咱说过,1988年,冯仑在海口将1万台彩电批文递给某外贸公司老总———这批文是国务院体改所提供给冯仑的“费用”,交换来了30万元,他用这笔钱建起了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
1989年因政治原因体改所解散,冯仑也“失业”了几个月。此后,他投靠了当时闻名全国的牟其中。
这场89年大潮直接改变了冯仑的一生。
1989年,潘石屹还在海南岛。还管着一个很不景气的砖厂,在海口的秀英,经常被当地的小流氓骚扰。易小迪指点老潘,以后“烂仔”要找你的麻烦,你千万不要再找一群“烂仔”对付他们,要找派出所,找级别和境界比“烂仔“更高的。于是,老潘和民警交起了朋友。此时老潘的主要烦恼可不是SOHO中国上市,而是如何给民工弄吃的,如何对付小偷。老潘自己回忆说:那时的海南岛非常缺电,照明用的电都是自己的发电机发的,一天晚上,我正在灯下看书,突然电灯灭了,我想肯定是小偷把我们的小型发电机偷跑了。我们三、五个人就一直追出一、两里地,直到小偷放下小型发电机自己跑了。我们抬回了发电机,接上后灯又亮了。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