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求公平理解
“我一直在努力回报社会,但希望不被误解。”
个体户做生意,最希望的就是公平了。现在广州的营商环境日益规范,整体来说很好,但有些方面仍有待改善。
现在社会舆论偏向指责酒楼设“最低消费”、收“开瓶费”。但从市场角度考虑,客人包间房吃饭要成本,独立空调要成本,帮客人开瓶要专人服务、要洗杯子,这些都要成本。不收我们怎么回本?现在我不收开瓶费了,但是房间仍然有最低消费,否则实在难以维持。再比如说,银行刷卡的手续费对我们商家而言实在有些高,每次刷卡都要向商家收2.5%~3%的手续费,我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但是不设POS机,消费者又要骂,生意又难做了。
十几年来,我在广州总共开了6家酒楼,到目前还经营着3家。其实广州有很多商机,但由于种种原因,有3家酒楼在合约还没到期的情况下无奈关门了,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无奈只好另起炉灶,耗费了不少精力和资源。
个体户立足社会,最希望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几年前我在豪贤路的饭馆还没有关门,遇到了一件事,至今想起来依然觉得“如鲠在喉”。有桌客人消费了总共300多元,但在青菜里面发现一条小菜虫,客人坚持不愿埋单,我们先说能不能把这道菜取消了再打7折,让我们收回成本,客人不答应。后来我们又让步说打5折再送一个果盘,客人还是不答应。最后客人说:“不全免就立即登报!”他打了一个电话5分钟后,就有一家报社的记者气势汹汹打电话用命令的口气对我说:“我认为你必须全免单!不免单就立即登报!”第二天就真的登了报纸,虽然没提名字说是“豪贤路某酒楼客人吃饭吃出一条菜虫”,但是当时豪贤路只有我这一家酒楼,影响很不好。平时,我养老扶贫、拥军助学,捐助几万元报纸顶多出一行字,但现在犯了一点错就发这么大一篇文章,有时我真希望有人体谅我们的难处前几年,我曾经资助过一个因变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把这家人的女儿上大学的费用全包了。不仅包食宿、学费,还包她从外地学校往返广州的费用,每年她过年回家就来我的酒楼吃顿饭,我除了给学费外还包一个大利市给她。三年下来赞助了3万多元。虽然这孩子的亲人连“多谢”都没有说一句,有朋友看不过眼劝我把赞助停了算了,但我仍然坚持赞助,因为我帮助别人,不需要别人来怎么感谢我、报答我。直到“非典”时期,生意差到极点,实在撑不下去,我才停止赞助。这期间,有人说我借资助捞名声,其实,我扶贫救困从不奢望回报。当年,我发现一些做小本生意的个体户小孩读书有困难,就主动每年资助几万元给这些困难家庭,一做就是好几年。
有些人觉得我们个体户做生意赚了钱,就应该回报社会,我一直在努力回报社会,但希望不被误解。
竞争越来越大
“最头疼的就是工人越来越难请的问题了。”
现在酒楼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一方面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不像以前讲排场,动不动就点龙虾、鲍参翅肚,现在的广州人吃得越来越健康,点菜也越来越精准,酒楼的单越来越小了。另一方面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酒楼开业,广州现在就有4万家大大小小酒楼餐馆和饮食店,300个餐位以上的就有4000多家,市场蛋糕越分越薄。此外,现在的租金、人工、水电煤气各种费用都在上涨,但是由于竞争太过激烈,酒楼菜价难上涨甚至还要往下压。
最头疼的就是工人越来越难请的问题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工人每月200元,都抢着来做,现在一个月八九百元甚至上千元也找不到工人。一方面,市场竞争太大实在没有能力再往上涨工资了,另一方面因为内地城市现在也发展起来了,一个劳动力不离开家乡每个月也能收入六七百元,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尤其是过年过节,工人总是不够用,我只好到处托朋友帮着找工人,实在找不到只好找钟点工来帮忙。
越难越有挑战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