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上海第一个个体服装市场在华亭路诞生。最初,华亭市场的小老板们从石狮、厦门、深圳等沿海地区进货。以后,华亭路服装也打出过“出口转内销”的牌子,同时江浙两省成为其主要进货渠道。一些聪明能干的小老板不仅是出色的经营者,还善于随机应变,自己设计、制造服装。他们能够准确测定流行趋势,迅速制成产品投放市场,抓住销售时节,并适时进行各季服装的定样生产。华亭路的服装逐渐形成“新、奇、特”的特色。1985-1987年,华亭路的个体户平均每人每年投放新产品数十种,整个市场则每年推出新产品达几千种,令上海南京路、淮海路上的国有名店望尘莫及,上海十大商场的经理们曾集体前来向小老板们取经。
逐渐地,华亭路的摊位多达400多个,这还不包括50多个光有执照没有摊位的流动摊贩,仅有732米长的华亭路被挤得满满当当。平时,每分钟的人流量约150人,每天平均10万人次,节假日里还要翻一番,成了上海人气最旺的一条街。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阿美裤”、“高子衫”、“文化衫”、“工装裤”,起源地就在华亭路。这里的服装有的是外销名牌服装加工的剩余产品,有的是驳样仿制的国际最新款时装,无论从做工和质地上看,都可算一流,跟专卖店里的名牌没什么两样,消费者自然就“情有独钟”。到华亭路购物的人不仅有时尚青年、年轻白领、文化界人士,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正如著名时装设计师乔依依所说,许多模特儿、设计师和青年男女到华亭路去,就是感受最“酷”的流行趋势。华亭路摊主们的眼光已变得成熟了,练就了一副好眼力,能准确判断出服饰市场的最新卖点。
华亭路不仅仅是沪上时尚人士津津乐道的地方,还吸引了老外们。华亭路附近有好几个外国领事馆,从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领事馆,步行到这里只需10来分钟,于是领事馆官员以及高级洋打工、外国留学生和观光者,也成了华亭路服饰的“拥趸者”。他们见到华亭路上的世界名牌,非但做工道地,而且价格通常只有市场价的1/4时,简直傻了眼。于是,每人七件、八件地打包带回国。一传十,十传百,华亭路扬名国外。曾有调查结果显示,每100个光顾华亭路的人中至少有40个是老外。许多香港人、日本人随团来沪旅游,特意点名要去华亭路购物。不少欧美人只要一到上海,华亭路必定是他们一个重要的旅游购物景点。
但由于地铁施工等原因,华亭路服饰市场于2000年5月搬迁到仅一条街之隔的襄阳路。 卖假货却零投诉 襄阳路市场自建成后,不时受到执法部门的“关照”,规章制度定了一大串,但市场里的冒牌商品总是“整”而不绝。原因何在?消费者买冒牌货不投诉,商家的商标权遭侵犯不追究,市场监管部门道出了其中的“盲点”。 襄阳路市场共有900个铺位,被仿冒的商标涉及到的有阿迪达斯、登喜路、华伦天奴、飘马、奥米茄等国内外各类知名品牌近200个左右。市场建成以来,消费者买冒牌货的投诉几乎接近零,反映商品质量问题的投诉也仅在0.6%左右。消费者不投诉,可能是因为买到了便宜的名牌商品(尽管是冒牌名牌),而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受侵犯的商标持有人也不追究。
有的被侵害方怕打官司太麻烦,主动放弃起诉;有的企业认为市场出售的衣服、手表价格低不值得兴师动众;更有一些厂商不追究侵害责任是从广告效应出发,放弃了追究。一位“经验丰富”的经营者说,一个品牌被广泛仿冒、受到侵权的同时,也会促进该品牌的“推广”。也有些世界著名品牌价格太贵没多少人用,知道者甚少,一旦有人仿冒,这个品牌就会“家喻户晓”,市场的知名度便会迅速“提高”。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