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襄阳路时代如何打假? 襄阳路市场关闭之后,市场里900个商家及3000多“黄牛”都将转移到七浦路市场、城隍庙市场、大渡河路市场,有的“黄牛”公开在襄阳路市场发名片:今后到七浦路3楼某某号找我。 关闭襄阳路市场容易,但要关闭人们心中的“襄阳路市场”却很难,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假货不可能就此杜绝。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正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襄阳路市场的繁华提醒人们,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选择”。 从柜台前到柜台后,从市场内到市场外,从实体市场到虚拟市场,假名牌从“地上”卖到“地下”,售假者始终和监管部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面对暗流涌动的售假行为,如果没有一支有力的监管力量,难保不出现另一个襄阳路市场。
纵观襄阳路市场现有的打假格局,多头监管的局限性已经显现:查处售假行为,主要由工商部门承担;拉客“黄牛” 的管理,落在城管部门身上;至于要进入市场周边的售假窝点,则须请公安部门出马。也就是说,如果要从市场周边环境到市场内部进行一次彻底监管,就必须三个部门联合行动。尽管类似的联合行动已经有过不少,但要想在第一时间形成这样一支监管合力,或者在日常巡查中保持这种合力,依旧存在障碍。而这,却为制假售假者在窝点被端后的“回潮”留下了空间。
提高打假的效率已经刻不容缓。现在的打假,更需要一支长期的“什么都能管”的执法队伍,将原先的突击联合打假变成常规行动,形成“一露头,就能打”的监管强度。 就目前来看,外国政府及企业所反映的服装小商品市场售假最严重的问题是“屡禁不止”。他们对政府部门依据商标权利人的投诉查办商标侵权案件的效率是满意的,而且每件投诉也都有回复,工商部门确实具有网络健全、程序简便、快捷高效的优势。但令他们不能接受的是,为什么在一个市场内“天天打假”却仍然“天天售假”,甚至还出现了市场经营单位为商家售假通风报信的情况。
造成市场售假“管不住”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和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关,和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也有关系等等。但不能回避的是,售假“管不住”的现象确实反映出工商部门对市场的控制力还远远不够,行政执法还没有对售假者形成足够的威慑作用。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