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商部门组织的多次突击整治中,由于消费者不投诉、被侵权人不追究,执法人员对查出的问题只能作没收及罚款处理,并依照商标法,对被侵权的商标标识或剔除或予以销毁。 同时,襄阳路市场还贴出英文告示,告诫外国游客不要买襄阳路上没有质量保证的假货。市场广播里也不停用中英两种语言轮流播放,希望消费者不要买假货以免受骗上当的告诫,但效果并不明显。尽管工商部门查得紧了,市场里明目张胆的售假现象有所收敛,可是由于各地“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源源不断,各类售假商贩依然如故。 很多消费者虽然认同侵权对改善消费环境不利,但仍愿意去襄阳路“淘宝”。吴丽刚从大学毕业时,常去襄阳路买假名牌。她说:“其实所谓真假名牌之间也没有很大的差别,至少在我看来大多数原料还是差不多的。”在她工作的公司里,很多外籍人士也喜欢去襄阳路市场购买假名牌。“每次我去德国出差,总公司的德国人就会到商店拍下最新款式的手提包,然后要求我到襄阳路买同样款式的手提包带给他们。”
市场无需畸形繁荣 2005年4月,上海市工商局召开上海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圆桌会议,会上公布了2004年十大商标侵权案件, 2004年有1104件商标违法案件被查处。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邢冬生坦言,“最让人头痛”的仍旧是襄阳路市场,而众多小区里的“空壳”公司则是暗藏隐患之处。据统计,上海有近九成的商标侵权案件发生在流通领域,襄阳路市场则成了“举世闻名”的售假集聚点。
2004年10月25日,市工商局发布《通告》,在全市服饰和小商品市场开展禁售“LV”等40件涉外高知名度商标的工作。此后,市工商部门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共计出动执法人员9058人次,检查市场摊位66313个(次),扣留和封存假冒侵权商品54709件,清退售假摊位6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2件,涉及人员3人。市场内的售假行为得到明显抑制,但襄阳路仍旧是个最让人头痛的地方。因为售假活动已经由市场内转移到周边居民窝点中,各窝点之间形成“网络”状态,互通消息,而工商对于这些窝点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是不可任意搜查的,这些都给执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上海的襄阳路市场及周边地区,因出售假冒世界顶级品牌商品现象较为严重而备受海内外关注。上海知识产权局局长陈志兴说,有关襄阳路市场的去留,是2005年年底举办的中美知识产权圆桌讨论年会的讨论焦点之一。一个市场的沉浮命运,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作为上海最重要的商业场所之一,该市场每年营业收入四五亿、税收近两千万;作为仿名牌产品的集散地,襄阳路市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更是有着“平民时尚地标”的意味。对这样一个既有商业价值、又有一定“文化” 内涵的市场,政府要做出撤销的决定,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一方面,它表明了打假的决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恐怕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若非屡禁不绝、若非“打假”已成“猫鼠游戏”,我们又何尝愿意选择这样一种方式?
关闭襄阳路市场,更多的是一种战略层面的考虑,它告诉全世界:如果襄阳路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假冒名牌的话,那么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畸形繁荣。
(阅读次数:
)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