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的数年时间里,中绿一方面不断扩大尚有种植规模,同时也与日本的伊藤、都乐等大型商贸公司都建立起了出口分销的合作关系。按照孙少锋的话说,即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出口业务模式。
2004年之前,中绿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占了总量的八九成。在孙少锋看来,这可视为中绿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我负责种植、赶订单,为日本人打工;现在中绿有几个高管就来自日本,他们带来了国外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管理精细化、文字化、表格化、数据化,在中绿,这些都坚持了下来。”
2004年1月,中绿集团在香港上市。借助资本之力将出口业务拓展到欧美市场的同时,孙少锋也开始筹划起了企业“升级”的问题。“一方面,国外对进口食品,尤其绿色食品的壁垒越筑越高,但另一方面,国内的需求开始迅速增长,我们不可能忽视国内这么大的市场。”孙少锋说。
“菜农”孙少锋的农业链曲
“为此,我们一直在寻找突破口”,按照孙少锋的介绍,事实上,在推出粗粮王之前,中绿也尝试推出做过诸如玉米乳、紫米乳之类的乳饮品,但一来由于许多人不习惯玉米乳夹带的玉米生味,而且,受到“三鹿”事件等影响,乳饮品的市场反应有些冷淡。
几番尝试之后,中绿内部将方向锁定在了包括玉米汁在内的“粗粮王”系列饮品上。
在孙少锋看来,首先,国内饮料市场总体份额超过了4000亿,并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发展空间巨大;其次,长期以来,国内饮料市场上,早餐饮料的种类相对单一,基本上被牛奶品牌所垄断,而传统上,国人有早餐摄入谷物粥以及豆浆等植物的饮食习惯。
在过去几年,国内饮料市场,粗粮的概念也正在逐渐勃兴,引领者也正是诸如蒙牛、伊利这样的牛奶品牌,在市场上,诸如燕麦这样的粗粮口味的早餐奶以及酸奶开始涌现。而且,随着乳饮品行业受诸如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为粗粮概念的植物蛋白饮料兴起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中绿在上游产业链上的优势也为介入粗粮饮料提供了便利:一来,从上游种植到加工生产以及分销,所有链条在中绿内部形成了一个“闭环”,在品质安全上全程可控;二来,中绿在国内拥有40万亩生产基地,其中自有租赁的规模达10万亩,合作农场为30万亩,原材料主要是自产自供,可以形成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
5月,湖北正在遭受一场持续了大半年的旱灾,中绿集团面积达2万亩的天门甜玉米种植基地正位于旱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时值玉米生长的关键季节,在中绿的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齐膝高的玉米苗长势良好,似乎与这场旱灾无涉,田地里每隔几十步便有喷灌头不停的喷水灌溉。按照聂星的介绍,也正是得益于上游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经营,在承包这片基地之后,他们便斥巨资在其中铺设了路渠管道,在大旱中,才得以引附近的汉江水灌溉,保证收成。而在基地不远处,坐落着一座年产能达50000吨的甜玉米加工车间,主要生产诸如保鲜玉米棒、速冻玉米粒等产品,而与加工基地比邻的粗粮饮料加工工厂也将于今年8月竣工投产。
按照中绿集团CFO黄康杰的介绍,中绿“粗粮王”目前投向市场的产品一般为250ml的利乐包装,售价在1.8元到2元之间,但其毛利率却超过了50%。“这一市场目前还没有产生规模巨大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和发挥空间”。聂星说。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