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程从1995年开始,很漫长。在1995年的时候,有很多关键的里程碑,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其实跟大家一样,就是把一些感兴趣的人组织起来,对这个领域进行一些探讨,我们经常把这个叫做萌芽阶段。
第二个阶段其实是一个核心阶段,是1999年以后,我们叫战略规划导入阶段,跟现在很多企业在集团级的做一些知识管理战略是很相似的。
从1999年以后,这是一个很大的里程碑就是很有名的分享平台。从1999年到2004年我们有一个长期战略规划项目,这个里面其实有很多关键的服务,举一个例子来说,成立了组织级的KM,我们叫做CKM,但是这个组织到这个项目做完就消融了。还有在2002年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做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
到了2003年,我们企业级的门户就发布了,这和大家很相似。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个阶段沉淀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方法。比如说著名的PSP方法,就是用知识为战略规划方法,这个方法为什么非常受推崇呢?我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发现每一个业务集团,所有的产品都会基于一个大法,都可以从这个法则里面找到一个依据,这个法则恰恰就是基于这个战略规划做出来的,我们叫未来之窗。这其实是立足于现在,放眼未来,大概规划未来十年、十五年,以后人类社会怎么样发展、技术会怎样发展、我们客户会怎么发展,之后基于这种设想、这种业务场景的情境规划,我们再来识别出许许多多的技术点,而之后所有的产品线、所有产品家族都会因为这些业务情境的规划诞生出来技术点而展开。 这个项目做完以后,这个组织就慢慢消融到不同的业务群组里面了,所以在西门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懂知识管理,其实完全得益于当时做这四年战略规划培养出来的一支队伍。刚刚听我们陈总讲到知识专员,知识专员其实是我们革命的一把火种,但是这个知识专员本身最好能够在知识管理领域专门培养,提升知识管理能力,这样才会更有价值。
另外,我们在2003、2004年在参考流程历史也向全球发布了,当一个公司非常大的时候,每个部门有不同流程,这是非常困难、艰苦的事情。基于这个要求,我们现在所有部门的流程都是参考这个流程史做出来的,当然那是大法,每个部门根据自己的特点做修订,而且所有修订的流程、描述都会再回到这个里面,既保证了集中,同时又保证了有一定的客户。
到了2005年、2006年的时候,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在西门子活动范围有超过2200个实践社区。现在其实是慢慢的从精英的文化向草根文化的一种颠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员工是密集型的,他们比我们老板还要了解客户。
你如何管理这样的员工,如果还像传统的那种范式,对不起,有能力的员工一定会离开,这是我得到的一个很经典的教训。因为我发现人一旦有能力的时候,除了基本的薪水,更关注的是给他更多的空间,更关注的是做有专业性的、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关注的是能够在这个圈子里得到同行的认可。但我们传统经理更关注的是如何把有能力的人控制住、怎样让他做事情不要有分享。
所以当知识工作者对一个新鲜事物充满梦想、充满激情的时候,我们的管理者往往会进行打压,因为他担心那个事情扛不住,风险超过了控制范围。员工和经理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其实应该培训经理人,应该让他们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管控知识工作者,转变他们的思维。
(阅读次数:
)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